城市色彩规划方案的诞生过程
一套城市色彩规划方案的产生,大致要经过如下的过程。
首先是调查工作。这包括与城市色彩相关的人的色彩意识与文献调查、城市现场调查和建筑色彩调查。在关于人的色彩意识调查部分,主要是通过向该城市的规划专家、居民以及游客进行调查,了解人们对被调查城市色彩的理解、意见和期望;同时要参读文献,诸如查阅有关该城市建筑与环境的历史资料、地方志,与主管部门沟通了解城市的发展脉络。而城市色彩景观的现场调查是为了充分了解城市所面临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情况,分析城市营造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认识城市景观的特质与城市色彩主旋律的关系。城市建筑色彩调查则既包括对当下建筑的调查,更包含对城市历史建筑的研究。
第二是分析工作。这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对调查回来的素材进行分析,梳理这个城市色彩的系统。分清该城市色彩元素的本土类、外来类;合理的和失妥的。通过这一过程把城市色彩的问题浮现出来,将不合理、有碍于城市色彩协调的元素剔除出去,并把剩下的能够代表该城市色彩的特色要素进行分类,建构可用于城市色彩总体规划的谱系(色谱与图谱系统)。
第三是规划工作。根据城市分区布局,对主城区中的老城区、旧城区、新城区作色彩总体布局,确立城市色彩主旋律的发展形态,对各城区的主色调进行定义,对建筑类型及其配色进行分类,对调研中的问题提出对策,从而确立该城市色彩营造的规划与设计的导则思想及其方法。
对老建筑色彩的整改,并不像为一些“运动”而不断改换建筑外观那样任意而为,而是根据城市色彩规划,对那些由于建筑时间久了外观色彩需要刷新的建筑以及面临重新规划建造的景观进行合理的色彩布局,这其中关注的不仅是重建,更是对原有建筑物和景观的保护。
而对于新建筑和新景观,则要尽可能按照规划进行色彩的安排,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城市其他色彩布局的协调和统一。建筑师可以在建筑和景观当中实现自己的创意和理想,但作为城市一个部分的建筑而言,标新立异并不都是好事。
第四是营造与管理工作。
面对公众的困惑不解
目前,中国城市色彩规划还只是初露端倪。真正动手做的中国城市还是太少,也就刚刚超过10个。而且,在一个城市色彩规划方案出台后,总有人表达困惑与不解。
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我国色彩学研究和普及教育的基础较弱。大多数人认为,色彩是搞美术的人的事,公众大多漠不关心,因此,色彩知识盲点较多。二是我国专业人士接受色彩教育的水平也比较低,即使是建筑设计专业、城市设计专业乃至规划专业的色彩教育水平也相当初级,导致这些城市营造专业的人才的色彩学学分严重缺失,色彩美学修养也非常贫乏。因此,普通公众面对像城市色彩规划这样专门化的课题的困惑,自然就不奇怪了。
公众的声音在城市色彩规划中应该有畅通的渠道得以表达。对于公众的意见,我们常规的做法是:制作概念展板,由规划局组织展览,听取市民的意见和问题,与市民直接对话。比如在杭州色彩规划研究课题结题公布时,杭州市规划局专门请我与他们邀请来的20多位持疑问意见的各界市民代表面对面交流,我详细向他们介绍了杭州城市色彩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回答他们的问题,解释他们的疑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