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麦垛里“尊重”故事 万科馆深度体验报告
发布时间: 2010-05-26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走近世博园区E片区,“金灿灿”的万科馆就一下跃入眼帘。万科馆使用了天然麦秸秆高压下压制的板材,它不仅具有防潮、阻燃等特性,还保留了麦秸秆金灿灿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置身金黄麦田的自然感受。
这座由七个独立的筒状构筑物组成的建筑不仅造型奇特,内部的展演内容也十分丰富。

走进万科馆,第一个展厅名叫“雪山精灵厅”,这个展厅讲述了有关滇金丝猴保护的故事。从现场工作人员的介绍中了解到,滇金丝猴是只分布在云南原始森林里的珍稀保护动物,是除人类以外唯一一种红唇的动物,但正是这种和人类最为相近的美丽生灵却在十多年前面临着因原始森林被采伐而丧失生存空间的危险。

展厅的上方若干大大小小屏幕上展示着美丽的滇金丝猴的珍贵影像。从展厅四周的介绍片中了解,上方的影像都是摄影师奚志农的作品,正是他在滇金丝猴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用这些美丽的影像资料去呼吁对滇金丝猴进行保护。幸而他的努力得到了梁启超先生族孙,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始人,梁从诫先生的支持,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原始森林终于得到了保留,而“雪山精灵”们也得到了挽救。

展厅内部以绿色为主色调,仰视是滇金丝猴的美丽影像,环视四壁则是投射出的茂密森林,伴随着天然声源采集的背景音效,颇有置身密林与滇金丝猴亲近玩耍的感觉。伴随着顶部缓缓飘落的“雪花”,走出“雪山精灵厅”,就来到了以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生命之树厅”。
在生命之树厅,万科综合运用了多种媒体形式,讲述了人类破坏环境导致土壤沙化而世界最大规模的公益环保行动——我国的退耕还林政策让林进沙退,让生命之树茁壮生长的故事。展馆中央是为全息膜所覆盖的“生命之树”,“树冠”的360度环幕,树下由细沙铺就的“投影屏”,围绕“树干”的全息膜,以及展厅的四壁都成为了变幻万方的影像的展现平台,配合着悠扬的音乐,共同讲述这个有关人与自然的“尊重”故事。

 “树冠”处的环幕上播映的是一部沙化作品,随着人类破坏森林,土壤不断沙化,“树干”的全息膜上也有黄沙陨落,在树下的沙幕上投射的绿林也为黄沙所取代。沙画中,由于林地减少,洪涝灾害不断增多,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全息膜上也有洪水倾泻而下,将沙幕上投映的干裂的土壤冲走。然而随着退耕还林政策出台,沙画上的耕地为茂密的林木所取代,全息膜上雨露落下,让干涸的土壤重新成为植被丰茂的沃土。而万物也因此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全息膜缓缓升起的同时,“生命之树”上各种动物造型的白灯自下而上渐次亮起。伴随穹顶“万鸟齐飞”的胜景和堪比交响乐的华彩乐章,整个故事也在高潮中到达了完满的结局。

展演过程中,美轮美奂的影像让人目不暇接,慑人心魄的音乐让人为之动容,而屏幕上不时出现的有关退耕还林的资料也让人印象深刻。

第三个展厅名叫“莫比斯环厅”,现场的介绍称,莫比斯环象征着资源的无限循环,而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利用也正是这个展厅的主题。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展厅的布展方式也颇具匠心,从装饰上体现出了资源循环利用的主题。

展厅周围的墙壁由约20万个易拉罐组合装饰,而镶嵌着巨幅LED屏幕的“莫比斯环”则是由许多废旧的电路板装饰起来。远看上去,莫比斯环上颜色鲜艳纹理斑驳,四周墙壁则庄严整饬,颇具美感,废旧的垃圾只要合理利用同样具有很大价值。

 “莫比斯环”上的大屏幕则播放了一段由台湾导演何蔚庭拍摄的有关台北“垃圾分类不落地”的短片。现场解说人员说,“本厅讲述的就是同为华人社会的台北市‘垃圾不落地’的故事。相信他们的做法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借鉴。”此前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也曾在其他场合表示,选择台北作为案例是因为两岸文化渊源相同,更具参照价值,而台北的垃圾分类减量并非依靠高科技或者大量投入,而是依靠每个市民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台北做得到,大陆城市也应该能做得到。

据介绍,万科公益基金会和腾讯公益基金会也共同发起了一个名为“零公里行动”的公益环保行动,旨在呼吁社会通过垃圾分类和前端减量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变垃圾为资源。

走出“莫比斯环厅”便是万科馆的中庭,游客可以自行选择排队参观“蚁穴探险厅”或者直接去参观万科馆最大的主题厅,“尊重•可能厅”。

 “蚁穴探险厅”非常适合小朋友们参观,展厅内部按照蚁穴的样子进行布置,在中央设置了一台形如热气球的升降台。这个“热气球”每次可以搭载20位游客去这个放大了的“蚁穴”游历一番,并且还能升到顶部去看一下360度环幕展现的非洲大草原的壮丽景象。“热气球”升降一次的过程之中,参观者将看到6段短小的动画片。动画片的主人公蚂蚁小A将绘声绘色的向大家介绍蚁穴的神奇结构、令人类也要羡艳不已的“绿色建筑”技术以及人类学习蚁穴建造的仿生学建筑。这将是一段既有趣又能学到知识的快乐旅程。

如果说“蚁穴探险”称得上充满生趣,那么“尊重•可能厅”则可以用“感动”、“震撼”来概括。穹顶的巨幅球幕与T型环幕包围着梯田式的座席,形成一个独立的光影空间,音乐厅级别的声场设置则让馆内的音效堪称震撼。

 整个影片由三段构成,依次在穹顶球幕和T型环幕之间切换播放。第一段影片以宽广的视角展现了湖泊干涸、森林锐减、资源殆尽等环境问题,并发人深省的提出“然而,我只是一个人,一个人的力量又能改变什么呢?”在T型环幕上,索南达杰、梁从诫、霍岱珊、梅念蜀、方明和、程景等环保人士,以及刘晓光、王石、韩家寰、宋军等阿拉善SEE的企业家们的故事依次呈现,以直指人心的影像回应了此前提出的问题。随后,观众将可以通过座席旁的触动装置与影片取得互动,以自己的投票支持环保事业。随着环幕上环保志愿者的数量不断增加,视角重新回到了穹顶的球幕,众多个人的努力汇集成一只金色的大手,让大地重归生机盎然。最终,影片定格在一片美丽的金色麦田,这不由的让人联想到名为“2049”的万科馆,或许这最后的点睛之笔正象征着万科对于未来人、城市、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吧。

 万科执行副总裁、万科馆馆长肖莉表示,万科馆的关键词可以用“自然”、“震撼”、“感动”、“思考”、“尊重”来概括。从建筑材料到建筑造型,万科馆从第一眼就会给人以“自然”的感受,而万科馆展演内容中的五个故事也都是从不同方面讲述了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故事。万科馆的建筑造型非常像七个巨大的麦垛屹立在浦江西岸,成为钢筋水泥的天际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建筑外形的 “震撼”之余,展演内容中,小小白蚁的绿色摩天楼、退耕还林政策带来的巨大改变以及个人力量汇聚成的中国的行动都有望引起参观者的“感动”。在“感动”之后,万科馆希望引起参观者对城市、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并在思考之后从自己能力所及的地方着手行动。万科馆从建筑材料、展演内容等方面都希望能够回应“尊重”的主题,并希望参观者在离开万科馆后也可以用“尊重”的态度面对自然。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