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新北京难题
发布时间: 2010-02-04   来源:网友ryder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北京市对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在“九五”期间达400亿元,占GDP的4.3%;“十五”期间预计投入838亿元,占GDP的5.15%。这样的投资力度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可是,北京市交通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与之相关的城市规划问题引人注目。

北京作为首都,作为一个拥有千万以上人口的巨大城市,车辆拥挤、人行困难、道路堵塞、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的“大都市病”比专家们预料的来得更早,矛盾也更为突出。

老城上面盖新城引发“大都市病”

钢筋水泥铸成的建筑丛林让居于其中的人常常倍感压力(图片来源:百度)

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古城内人口109万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达1.7万人,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城市规划学家梁思成、陈占祥在1950年提出将新的城市功能集中在古城之外建设,避免大规模的改造导致古城区内的人口与建筑密度不断攀高,引发全局性问题。1979年,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再次提出疏散旧城功能、在旧城外建设新中心的建议:“北京市的规划设想仍然是以大的旧市区为核心,以同心同圆式向外发展,假如不采取真正极为强有力的措施,将来很可能发展连片,要趁还没有形成‘铁饼一块’的时候,赶紧采取措施!

可是,在老城上面盖新城的发展模式仍以巨大的惯性推行。人口普查资料表明,1982年老城内人口已达到224万人,1990年降至175万人,随着城市的大规模拆迁,老城内的常住人口降至2000年的139万人。表面上看,“以拆促迁”似乎取得了成效,但取而代之的是老城内的房屋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初的2000万平方米,上升至目前的5000万至6000万平方米,城市主要功能的30%至50%被塞入老城之中,使之担负着全市1/3的交通流量,成为影响社会生活良性运行的“死结”。

“要解开这个结,只能走疏解之道。”毛其智对记者说:“我们已不能再往城市中心装新的东西了,北京古城之内的建设量必须严格控制,在这个意义上,多留下一些建筑密度不高的胡同、四合院已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了。”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