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新加坡馆总设计师:华人需要欧洲人的“傻劲”
发布时间: 2010-04-27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中国人开始富起来的时候,他们很快地去追求一直没有的东西,但他们不了解,有钱未必代表有品味。论坛上我提到,最应该推动中国人对美学的认识,这应该在你们这一代着手改变。

我跟团队说,我要带中国人和世界看他们所不知道的新加坡,它其实有很多很好的创意人、写作人、剧作家。我们想谈的是新加坡的文化,不是去强调新加坡的商业成就、奉公守法、城市干净。

陈家毅(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陈家毅,成长于新加坡,深造于伦敦,在伊斯坦布尔、新加坡等地开办建筑师事务所,获英、新、日等国无数重要奖项,关注建筑空间与城市记忆,著作《城市磁场》入选《亚洲周刊》2008年“中文十大非小说好书”。去年,他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新加坡馆总设计师。

世博会对华人获得认同很重要

南都:你是在新加坡出生的华人,你的成长过程,与中国有怎样的联系?

陈家毅:我的父辈和祖父辈,都是广东潮州籍的,去到南洋不容易。现在回想起来,他们用心非常良苦,对我一直保持着华人的风俗习惯传统,我们过节可能比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还传统。很多中国人的传统,在“文革”时期都断层了。我们还延续着———在饮食、一家大小的称呼、阅读等方面,不是压迫式的,而是潜移默化的。

虽然我念的是理科,但专修了中华文学。所以我很早就读遍了经典的作品———老舍、茅盾、曹禺。不只读唐诗宋词,连韩愈、归有光、丰子恺,我们都有读。你看新加坡好像是鸟不生蛋的地方,但很多有文化的人都曾在新加坡逗留,比如郁达夫、徐悲鸿。

南洋这个地区蛮有意思,中国大陆有断层,台湾也未必没有断层,他们是看不到巴金老师的文字的,当时只有香港和南洋,这些中华文化的资讯,我们都能看得到,我甚至能看到中国大陆的卡通片,叫做《小铃铛》,那个是我成长的记忆。

所以,这次中国办世博,我很有感慨,(大阪)世博给日本带来了国际上的认同,如果上海世博会办得成功,对中国、对华人获得认同很重要。我参与时,告诉自己一定要尽力而为,一方面为了新加坡馆好看;另一方面,它有意义,如果不是在上海、不是在中国,意义就不一样。

华人需要欧洲人那股“傻劲”

南都:你在伦敦、伊斯坦布尔、东京都有设计项目,这些城市能带给你怎样的创意?

陈家毅:伦敦会集了全世界最有创意的人,跟纽约一样。很奇怪,当一个地方散发出磁场后,吸引到精英,其他精英也会随之而来。如果我在伦敦,可能因为电台的一首流行歌曲而跳跃,或是晚上的一场演出、一段古典音乐,伦敦没有把这些艺术的东西放到一个神台上,真的是普通人都能感受到。

当你活在那种气氛下,你的创意能量储藏得非常饱满,很多时候,西方的artm ovem ent(艺术思潮)或achitecture m ove-m ent(建筑思潮),不单是艺术或建筑,其实它是相通的。20世纪初为什么会有毕加索?他并不是单独一个人,从解析梦的弗洛伊德,到达利,也是讲梦,还有法国存在主义和电影,所有人都很积极地在做一件事情。

而且我觉得,欧洲人有一种傻劲,华人比较少有,后者会说,“我能得到什么利益先”,缺乏那股傻劲。其实它很重要,因为你未知的东西是最冒险、最有趣的,预期的时候不知道你会胜还是输;如果你知道,“这个我能拿到200万”,就没有意思了。

我做东西,从不为了这些,我的会计常说,“陈家毅你这样做不行的,还是要开饭的”,但是我凭着第六感去做这件事,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南都:你很潮,在世博论坛上说喜欢卢广仲、方文山。

陈家毅:卢广仲在新加坡一个很小的club演出,我为了让我事务所的人知道他写的词,说“好了老板买票了,全部来”,那是令我很兴奋的文化亮点,还有一个是陈绮贞,这些都是创意。

新加坡馆,我故意留白

南都:中国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建筑都陷入同质、重复,你怎么看?

陈家毅:我最近去了一些这样的城市,人们买了房子却不住,200套房子可能只住了5户人家,有点不可思议,那些人去了哪里?其实他们都是要投资,都是要分析中国人的历史背景,战前和战后确实有个断层。华人这么多年来都是为了生存,直到战后都是如此——— 重建家园、基本的衣食住行——— 也有一些战后的政治调试。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