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浅谈淹没在民居中的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
发布时间: 2010-05-12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1995年5月8日,位于东城区的故宫坤宁宫东耳房发生火灾,原因是故宫坤宁宫东耳房在室内装修施工结束后,打扫卫生的一民工用棉丝蘸酒精擦拭玻璃,在清理现场时,无意中用打火机点燃棉丝引起火灾。2004年6月20日,位于西城区的护国寺西配殿发生火灾,原因是服装厂变电箱起火,过火面积187平方米。

由此可看出,加强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工作,确保文物古建筑的安全意义非常重大,是关系到对历史负责、对文化负责、对祖国负责的大问题。文物古建筑是祖先留给后人,留给社会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保护好文物古建筑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工作。

目前,排在北京市古建火灾隐患首位的就是文物古建筑的不合理使用问题,极大的加重了古建筑的火灾负载。北京市公布的七批共326个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三分之二被占用。仅就北京西城区而言,12片历史文化保护区里居住着3.5万户居民。西城区有103处文保单位,一半以上都是不合理使用,有居民占用、有单位宿舍,有学校、商店、工厂,138个普查登记的未被核定为文保单位的文物古建筑更是不加修葺的带病使用着,由于大量古建筑被单位和居民不合理使用,大量的用火、用电、用气,更大大加重了古建筑的火灾负载;其次,文物古建筑耐火等级低,极易燃烧。文物古建筑大多采用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基础上立木柱,柱上架木梁,梁上再立瓜柱,瓜柱上再架梁,层层叠叠,垒成一组木构架,加之古建筑的木材经过长期的自然干燥,含水量极低,极易燃烧,特别是一些枯朽的木材,由于质地疏松,在干燥的季节,遇到火星也会起火,火灾危险性极大;第三,文物古建筑多具有特别良好的通风性,燃烧速度快,易火烧联营。古建筑有良好的通风性这与其建筑构造有关,古建筑房屋均采用木质支柱来承托巨大的屋顶,而屋顶又由梁、枋、檩、椽、斗、望板,以及藻井等大量的木构件组成,架于木柱的中、上部。在发生火灾时,氧气供应充足,燃烧速度惊人。又由于屋顶严实紧密,内部的烟气、热量不易散失,迅速导致“轰燃”。第四,使用人员的自防自救能力差。扑救古建筑初起火灾,主要是依靠其自行组织扑救。从目前情况看,文物古建筑普遍存在既没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人员,也没有一定数量,一定威力的灭火设备,安全保障系数低。第五,消防通道障碍。古建筑年代久远,所存有的灭火设施不适用于现代,消防通道是普遍缺乏。又由于与民居毗邻,胡同狭窄,市政基础设施陈旧,消防车辆根本无法接近。第六,古建房屋被多个系统,多家单位占用,使用人员、使用用途复杂,管理困难,不便于制定统一的消防管理预案。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