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创新型国家
发布时间: 2010-11-02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转载自:国家文物局局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案例二:“南海1号”整体打捞。1987年我们国家受英国某公司的委托寻找一条英国沉船的时候,意外中在距离广东阳江32海里的水下发现了一条中国南宋时期的沉船,1989年进行了第一次探摸,知道这是一条满载瓷器的沉船,进行长达十多年保护性监测,航道上保护条件十分恶劣,2001年经国家批准进行打捞。这条沉船在24米的水下,并且在1.2米的淤泥下面,每一次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异常艰苦,每次都会有一些瓷器受到损伤,于是开始探讨能否把一条满载瓷器的木结构的沉船整体打捞出水,也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实现过的。一条木结构的沉船泡了千年,打捞过程中出意外就会散落。这条沉船是30米长,9.6米宽,就做了一个35米宽、15米长的沉井,上面加了五千吨的压,压到淤泥下面,一直压到沉船的顶部,然后再穿钢梁,使底部进行闭合,再穿钢板,把里面的瓷器和船外的淤泥整体包装在铁箱内,包括用沉箱吊出淤泥,但是不能吊出水面。过去装船的时候,盘子和碗中间用稻草、黄泥、茶叶做隔离,使相互之间不碰撞。经过千年的浸泡,那些已经化掉了,盘子和碗都会相碰,这种情况下出水会使很多文物受损。于是又做了一条潜泊船,潜到这条船的位置以后沉到水底。把箱子吊到潜泊船上,潜泊船慢慢浮到水面,32海里的路程走了一天两夜到了阳江的岸边,在那里搭了一个栈桥和船平行,不能把箱子往前推,因为一晃悠瓷器受损,底下布置了气垫慢慢滚到为它量身订做称为水晶宫的博物馆,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和单纯的打捞瓷器所获得的文化信息是完全不一样的,能够复原整个船上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反映出更多的文化信息。使一座为沉船量身打造的博物馆被观众长久观看水下考古的全过程,这项作业可能三年五载,无疑是水下考古的科普。
  案例三:长城资源调查。长城经过战国时期的始建到秦汉时期的建设至到明朝的扩建,有万里长城之称,到底有多长,文物局长都不知道,历年的修建、叠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操作系统,保护状况如何,病害在哪里,哪段需要抢救,更没有详细的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测绘部门支持下,开始了一次长城资源的保护性调查,测绘部门、文物部门通力合作,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测量技术以及低空飞行物定点高分辨率摄影,使长城资源调查能够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确度。今天已经测出明代长城总长度是8851.8公里,正好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长一千倍。明年将要公布秦汉长城和战国长城的总长度,我们国家的长城长度、保存状况和修缮依据将总体完成一份资料。同步获取激光数据和影像数据相互的比照,数字影像情况和建立的长城信息资源数据管理系统。

苏州博物馆(图片来源:百度)

案例四: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发。大家知道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了基础设施建设,今天文化遗产考古发掘工作异常繁重,很多都是在一些人烟罕至的山区和荒野。三峡水库的建设就涉及1087处考古和文物抢救地点。今天的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涉及790多处重要的考古地点,这些出土文物有大量有机脆弱的文物,他们在出土瞬间如果得到及时保护处理的话,对后续的保护工作将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研制了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的移动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中,保护科技人员可以及时对出土的文物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处理,特别是对那些脆弱的包括纺织品、有机物的处理更为紧迫。同时,对一些在保护中方案难以确定的,比如说古墓葬,通过仪器能够智能化探测到墓室里面的状况,包括墓室温度、湿度、氧气含量,墓室里面文化信息的数量等,能够判定抢救和保护的方案,使这项老大难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针对这样的抢救配备了专业的工具和设备仪器。
  这些年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开始了两项汇集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的大规模系统的重点科研工程。一是,中国古代发明状态的价值挖掘与展示,我们叫做指南针计划。对于我们中国古代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各方面的文化创造价值进行新的评估和发掘,这些发明创造对于今天的意义,对于今天经济社会推动作用给予揭示。包括古代农业发明创造价值挖掘展示,水利发明、矿冶发明、轻工发明、纺织发明、食品发明、建筑技术发明、环境发明、交通文明、机械仪器发明、军事技术发明、医药技术发明、古代文化传播发明等等。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仅靠单一系统、单一部门不能完成,几十个重要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参与其中,并且不断的汇集更多的学科参与进来,现在初步的成果已经展现,比如农业遗产、水利遗产、交通遗产、盐业遗产、建筑遗产。通过这些考古的资料,通过这些金、石、简牍和文献资料相互校正,使文献资料更加深入也更加具有价值。在奥运会举办期间,中国科协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了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成果展览,包括古代瓷器制作术、古代青铜铸造术,古代丝绸织造术,古代造纸印刷术,我们称之为“两硬两软”,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包括我们的电子杂志、门户网站对这项成果及时的进行了宣传和展示。
  第二个工程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大家知道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得以使中华文明的史实更加确凿。今天人们不断在问,中国作为六大文明之一,而且是唯一连续不间断的发展到了今天,究竟它的起源于何时,有哪些特色和文化内涵,发展演变过程是什么?还没有能够清晰的展现。于是我们这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包括文明起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包括考古学文化的普系,包括古文献有关尧舜禹资料的汇集,包括古代天文学环境等等。无疑这样的一个发明会使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实实在在的能够展现于世界。
  根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等级的不可移动的文物91万余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万余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2处,全国核定公布1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5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我国已拥有世界遗产40处,全国有各类博物馆3200座,每年举办10000项左右的展板,保留下来的文物有历史街区,文物古迹、文化景标等。现在对于从馆舍走向广阔天地的博物馆给予特别关注,比如说浙江的安吉大竹海,整个线作为生态博物馆进行研究。像福州的三坊七巷,一座三坊七巷半部近代史,作为我们国家的一座社区博物馆进行设计和研究。
  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演变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科学技术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必须依靠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国界的通力合作,一切适用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将被考虑和尝试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愈来愈明显。比如今天万钢阐述的科学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撑,比如今天王国强阐述的中医药本身很多都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今天曹淑敏阐述的三网融合将对文化遗产知识的传播特别是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比如彭于发谈到的农业的发展过程,也是今天工业遗产保护之后的新课题,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日的主题就是农业遗产保护。今天的发言有很多相互没有联系的内容,在我看来都跟文化遗产保护有关。
  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衡量民族责任感的重要标尺,成为评价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也得到了科学技术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科学技术界和文化遗产保护界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融合、彼此促进、共同担负着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担负着复兴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关键是要通过科学技术使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现代文明搭起一座通行的桥梁。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