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
建筑应当成为自然的部分

宁波美术馆 王澍作品之一(图片来源:百度)
这个全身散发着文人气的建筑师,一直在致力于自然山水诗意生活世界的重建。
在上海世博会“滕头馆”的设计中,王澍试图把二维的明代画家陈洪绶的《五泄山居图》在这个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还原出三维的效果。“滕头馆”里将种植有水稻、草莓等植物,生态屋顶有一米五厚的覆土,种上六七米高的乔木。
“建筑是有生命的,刚建好的时候肯定不是这个建筑最好的状态,但它一定有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10年以后,瓦爿墙上青苔满布,屋顶的植物郁郁葱葱,那时的建筑才真正融入了自然,美轮美奂。”
在王澍已完成的不少建筑景观里,都能看到建筑对自然地理的适应和调整,甚至很多时候都把自然作为生活场所建造的一种元素。
到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人都会发现,那里保留着原有的农村地貌,建筑仿佛与自然进行着对话,有耕地,有鱼塘,这些甚至都还由原来的农民种植着。建筑环抱中是小麦、玉米、高粱、油菜、萝卜、向日葵等,建筑群中的茶田每年都能产出绿茶,春天飞来的候鸟从300只增加到了3000只……真可谓举目蓝天白鹭,俯瞰三面禾田。
建筑应当融入自然景观,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王澍的很多建筑中都能看到这种尊重自然的建筑设计。
在王澍眼里,建筑是一种和自然的心灵唱和。他认为,在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疲于奔命的人们往往容易忽略生活的基本元素——居住的自然性与和谐性,植物、动物、河流、湖泊与人和谐共生才能称为一个美丽的世界。
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某种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这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尽可能少的破坏自然。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王澍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在他的建筑世界里,自然永远是先于建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