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王澍:把世界观种进建筑的大师
发布时间: 2010-01-28   来源:网友失念pan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乡村之魅——

 

乡村是建筑师可以学习的对象

宁波美术馆 王澍作品之一(图片来源:百度)

王澍喜欢乡村,所以才会在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上选择承接了唯一一个有着乡村概念的“滕头馆”。

“其实现在很多人在误读乡村”,王澍看来,乡村不是简单的民俗,中国最杰出的文化都曾诞生于乡村。“中国以前有一个文化传统,就是所有的知识分子最后都是要回乡的,哪怕你位居宰相。这就造成了农村里有大量的知识分子。”

王澍对“乡村”很看重,他说,以前中国农村的整体格局包括建筑都是有规划的,在明代的时候,全国范围内的城乡都是一样高品质的,也就是说那时农村里的建筑质量跟城里完全是一样的。

“我有一个观点,建设好乡村就是对中国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王澍不喜欢把乡村看成要保护的对象,而认为乡村是一种可以学习的对象。

王澍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重塑中国乡村的主体性。但他也知道,要让文化真正回拢到乡村,需要很高的文化水平去进行重建乡村,这对被城市发展绑架着的大众来说有很大难度。

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运用过大量“乡村”元素。刚做完的时候,“在这么一个城市中心做了这么乡村化的一个旧建筑,行吗?”博物馆心里没底,连脚手架也没让拆。王澍为了打消人们的顾虑,在天一大讲堂做了一场讲座,结果来了3000多名观众,人气爆棚,王澍在台上讲着他的“重建乡村”的理念,台下的人听得津津有味,讲座结束后一名观众告诉王澍:“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博物馆,因为这里有新区被拆除的30多个乡村最后的寄托。”就是因为这个建筑,王澍登上了欧洲一本知名建筑杂志的封面,王澍也有了一个新称号“乡土英雄”。

王澍还尝试过一个非常凝练的版本。6幢近100米高的住宅,800住户。用200余个二层楼高的院子叠砌起来,结构如编织竹席,每一户,无论住在什么高度,都有前院和后院,每个院子都有茂盛的植物。虽然这个“试验场”还没有真正延伸到乡村,但展示了王澍的一种乡村理想。

“我今后的目标就是重建当代的、本土的建筑学,尽管现在这些建筑可能会看上去很平静,但相信那种能量会慢慢散发出来。”王澍就是这样朴素平静地在建筑的领域里“种”着自己的世界观。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