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朱洲:建筑 一座城市的幸福“浅阅读”
发布时间: 2011-05-04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阅读一座城市,有几个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譬如读人。那些总是让平民公众充满各种揣测与想象的财富英雄、名人传奇与声色圈子,早已成为城市魅力的一部分。年轻俊朗的香港从来都是沐浴在李嘉诚、李兆基、刘銮雄这干传奇富豪的光环之下。潘石屹、任志强和王朔,则让我们想起那个在漫天沙尘下亘贯古今的、豪爽桀骜纵横开阖的首都北京。而行走在斜风细雨下弄堂里的阮玲玉、张爱玲和王安忆,常常会让我们联想起干净清新的江南春色,以及精致上海的世故人情。

再譬如读建筑。东方明珠塔给了我们上海充满现代朝气、旖旎通透的另一面;存留至今的开阜之初兴修的殖民风格建筑以及陪都时期的各国领事馆,默默传递着重庆厚重悠长的历史记忆。卢浮宫留给巴黎的是近千年最真切的历史见证和艺术朝圣之旅;夜色之下无数鳞次栉比通体透亮的摩天大厦,则是都城拉斯维加斯糅杂着粗俗、奇异、虚幻、奢华与欲望的最好注脚。

读名人是漫长而不甚可靠的,你容易被媒体那些断章取义虎头蛇尾的报道所误导,从而不理性地对某个名人甚至是那座城市持有成见或过分的迷恋。读建筑则相对要容易很多。它们就在那里,矗立在一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甚至未来。你几乎从不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观察和揣摩,便可以根据映入眼帘的视觉印象去读懂这座城市的建筑表情,进而理解它的审美色彩和平民文化。相比名人而言,建筑与我们更有空间和心理上的亲切感,也让我们对一座城市的解读更加直观、形象和触手可及。城市的气质,几乎总是可以在建筑身上找到完美的折射点。

建筑,作为一座城市的浅阅读范本

从这层意义上去摸索,你便不难理解《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曾这样不无向往地描述成都的幸福指数:“经济发达而不饱和、好山好水而不寂寞、步履从容而不急迫。自顾享乐闻名天下却不失对外来者的包容,一切处在平衡的中间态。”所谓“幸福指数”,在成都总是会体现在不断更迭、兼容并蓄的建筑表情之上——快铁轻轨飞速铺设;品质大盘不断涌现;建筑高度屡屡刷新;区域规划立体升级;城市绿道与公共休憩场所的重点打造;保障性住房的系统推出;文脉建筑的保存与修缮;异域居住风情的吸纳与融合……这一切与建筑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宏大叙事,都使成都绝不沦为一个呆板沙盘上供人品评的完美而虚假的典范。透过这座城市天际线的建筑轮廓,世界看到的是一个草根与精英、传统与现代、忙碌与闲适并存的城市形象,以及生活其间的能把油盐柴米过出琴棋书画味道的成都人。

建筑,作为一座城市的浅阅读范本,以一种难以言说的韵致刻录着它每一天的滋长轨迹。从成都现有和未来即将有的建筑身上,我们可以轻松读出这座跻身“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前列的都市对于幸福无声、独特而意味深长的诠释,这种轻松让我们在世俗的繁重中获得快慰,并从另一个侧面反证了成都人唾手可得的“幸福”。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