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1/4的吊车都在中国开工
1990年,“上海商城”建成投入使用,并以152.1米的高度引领上海浦西第一“高”,彼时,中国也开始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
“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历史的车轮在1992年初“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番“南巡讲话”后转弯。此后,中国各地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全世界1/3的混凝土、1/4的吊车都在中国轰隆运作,许多摩天高楼在很短的时间内拔地而起。波特曼公司也索性把海外办事处从香港搬到了上海,加入中国建设大军的队伍。

约翰·波特曼上海代表作品上海商城(图片来源:百度)
许多西方建筑师也同期涌入中国,除了波特曼家族以外,还有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者保罗·安德鲁,金茂大厦设计者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等。SOM曾在19世纪末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希尔斯大厦(442.3米),现在,这些西方建筑师们在中国展开“竞技”,不断刷新建筑的高度。以重庆为例,历史建筑解放碑(抗战胜利纪功碑)曾经是渝中区商圈的制高点,当“纽约·纽约”、“环球国际贸易中心”等巨擘拔地而起时,解放碑早已淹没在林立的高楼中,形同“侏儒”。
“中国人在买象征物,是经济发展的象征物。标准的象征中国发展形象的‘西方建筑’是一种30层左右高,50000平方米的大楼,这样的楼随处可见,它被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和文化进步的象征。”《加拿大建筑师》杂志曾经如是写道。
密集的高楼、膨胀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的小汽车……城市在建设者们的打造下一路高歌猛进。在波特曼眼里,中国几近陷入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危险之中。1961年,杰克·波特曼随父亲约翰·波特曼参加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的开幕式,这座由巴西建筑师科斯塔规划设计的新城让他感到震惊,“城市没有什么人行走的空间,多数空间都留给了建筑物和汽车,这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不少专家也批评,“洋”建筑师同本土建筑师一样,在中国城市问题上,都成了“合谋者”。
面对专家的指责,杰克·波特曼显得有些委屈。“有些建筑,我们仅仅作为建筑师,而不是开发商,业主给我们指示,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替别人工作,我们所要做的只能是解决业主的问题,让业主高兴。”
广为人知的是,约翰·波特曼兼具建筑师和开发商的双重身份,当以开发商角色进行建筑设计时,拥有的控制权、自主权就多了起来。
“有了高大的建筑,但首要的,还是让城市的生命进入。”这才是约翰·波特曼心目中的“理想国”。波特曼公司开始尝试一步步把自己的理念引入中国。
首先是利用“中庭”,在酒店内部创造一个小型的社区,这一理念被波特曼广泛运用。1967年,约翰·波特曼就曾在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旅馆中,设计了一个22层高的巨大中庭,中庭内有餐厅、咖啡厅、购物中心,宛如一个微型的城市生活舞台。“中庭”也被搬到了波特曼公司在中国设计的各个酒店内,以“上海商城”为例,商城建筑群中的波特曼丽嘉酒店,就拥有四层高的“中庭”。 在建成的上海明天广场、北京银泰中心等,“中庭”的概念也随处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