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迎合2%高雅人士更重要的
“发展的关键是要有社区概念,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杰克·波特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步入21世纪,波特曼除了延续商业建筑设计外,开始不满足于止步小社区“中庭”的舞台,将重心转移到大社区——城市、建筑群的总体规划设计上来,比如重庆城总体规划、上海外滩金融贸易区总体规划等,这也是其“协调单元”理念的实践,简言之,就是整体规划,建设多功能、综合配套的建筑群,杰克.波特曼认为这才是缓解“城市病”的出路。
“将居住、购物、办公、休闲等不同功能的建筑综合考虑,成为一个社区,城市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波特曼看来,向上生长的高楼并不是解决城市拥堵的唯一出路,相反,这会造成城市空间个性的缺失,“每个城市看来都是差不多一样的。”如果从“大社区”角度出发,再加上一些“文化”因素,效果会大不一样。
波特曼公司最近的一次“大社区”实践,是2010年与世界最大商业地产服务商世邦魏理仕集团公司(CBRE)合作,共同修缮和开发上海大型石库门综合体项目“建业里”。石库门是上海的历史样本,也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波特曼公司希望还原历史上人与环境协调的居住环境,也借此保存上海的文化地图。
“不要做出一模一样的迪斯尼乐园。”杰克·波特曼认为,“文化”因素的影响有时是潜移默化的,“你常常得试着从人们所说的文化、美学影响做起,以此作为设计的灵感,这样,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一样的迪斯尼。”

上海小弄堂里的石库门(图片来源:百度)
比如北京银泰中心,行色匆匆的来往人群,大多只会注意到,那是一个“金碧辉煌的高楼”。仔细看会发现,其实那是一个中国的灯笼,它的顶就像是灯笼的顶。而它的大厅内部则像是一只蜡烛,从远处望去,就是一支蜡烛装在灯笼里。
追求艺术品位和迎合大众口味之间,商业建筑似乎总是会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中,波特曼也不能免俗。在中国,波特曼公司的“印章”越盖越多,却再也没有一个项目的好评超过了1990年代的“上海商城”,它曾经被媒体评为“中国大陆五大最佳建筑之一”。
对此,杰克·波特曼不以为然,“我们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之更加便捷,这比迎合百分之二的‘高雅人士’更为重要。我们建了一个大众喜欢的建筑,这有错吗?”
不过,是否迎合大众现在显然不是波特曼公司最担心的。对他们而言,最大的挑战是中国越来越高的土地价格。
“在上海,现在没有多余的土地,土地价格越来越高,我们的项目只能越来越少,现在许多人开始转战别的城市,比如中国的二线城市,我们也不例外。”杰克·波特曼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