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业界名家  > 正文
城镇化浪潮中要重视保护乡村文化
发布时间: 2010-08-05   来源:中国建设报网投稿  转载自: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理想中的城镇化是:城市和乡村在公共服务方面均衡发展,但是乡村独有的传统文明形态依然能和城市文化并存,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和风貌。

正在举行的世博会有一个唯一的乡村案例馆,那就是城市最佳实践区中的宁波滕头馆。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教授指出,乡村具有和城市不同的特色和优点,“城市化”并不是简单的“消灭乡村变城市”,要珍视、保护好人类在乡村的历史文脉,促进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他希望通过这个馆,表达对当前“城市化”浪潮中可能出现的破坏乡村文化的警示。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王澍(图片来源:百度)

富村虽发达但是少内涵宁波滕头案例馆是唯一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乡村案例馆,王澍称,这是对于未来农村生活模式的美好构想,也是城乡和谐、文明发展理念的体现。

王澍认为,乡村不是落后与贫穷的代名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乡村本来是比城市更美好的地方,是知识分子的家园,是传统中国社会田园牧歌生活的载体,也是所有文人衣锦还乡的最终归属地。“所以在过去的中国,乡村的住房比城市里的更好,如徽派建筑等,因为在人们心里,乡村才是最终的归属地。”

接到设计任务的王澍专程到滕头村去考察。滕头村是现代化新农村的先进代表,曾获得联合国“世界生态500佳”和“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称号。

王澍觉得,滕头实际上更像城郊的一个新社区,几乎没有了传统意义上“乡村”的痕迹。村里建筑主要是这么几块:一片上世纪80年代的整齐新农居,有马头墙的排屋,给外来工人住;一片上世纪90年代后的简化版欧式独栋别墅,滕头人自己住;一片供旅游的乡村乐园;一片供参观的农业实验室,有大棚,无土栽培;一片供种树留念的树林,林边象征性地立着一根风力发电杆;街道和城市一样,有人行道、路灯、路牌,种行道树。村里的老建筑早已拆光了,从邻村移来一处祠堂,里面可以喝茶,有乡村戏法表演。村委会里有个大沙盘,是请上海某大学设计院做的新规划,典型的美国郊区别墅群,准备建成后租给游客发展旅游业。村里已经不种地,只种树,生态很好。经济主要靠发展工业,工业都在邻村土地上,村里人口仅约800人,村办企业雇佣的外地工人却有数千,一年产值已达30亿元。

王澍认为,这个村经济发达,确实了不起,和华西村一样,都属中国最发达的乡村,很有代表性。“但问题在于,我希望看到的是能体现数千年文明史的乡村,而不仅仅是一个工业基地”。他说,自己从直感判断,很多中国农村的小世界,都只剩下了粗略的外部,其内部的历史感和文化内蕴有所欠缺。

外表平实朴素内在气象万千

建设中的宁波滕头案例馆(图片来源:世博网)

宁波滕头案例馆位于上海世博会城市实践区最北部,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12米高的两层独立建筑。案例馆以“城市化的现代乡村,梦想中的宜居家园”为主题,以宁波市滕头村为蓝本。馆体采用浙东最具代表性的“瓦爿”来装饰三面墙体,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成,每块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历史。滕头馆的内部,采用了不规则的切割门设计体现层层景深,楼梯均采用坡道设计。馆内种上了水稻、草莓等植物。

王澍说,宁波滕头案例馆的设计灵感和景观结构来自明末画家陈洪绶的《五泄山居图》,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和一种对未来农村模式的美好向往。“我一直记得5年前参加日本爱知世博会上的一幕。那些建筑都十分普通,运用的材料全是可回收再利用的,所有的建筑都以最小的破坏为承诺。这给我的启示是中国建筑完全可以跳开追求建筑表面新奇的某些误区,直接进入生态型阶段。”王澍认为,这才是中国建筑的内涵和真谛。滕头馆所采用的“瓦爿”、竹片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也摒弃了建筑中常用的钢铁材料,而选择更为便宜的混凝土。“我当时设想的宁波滕头馆大体意向就是:形体方正,简单平静,震撼人的东西将隐在建筑的内部。在一堆造型各异的建筑中,平静的那个才是让人无法忽略的。外表平实朴素,内在气象万千,这就是我们中国。”王澍说。

滕头案例馆效果图(图片来源:百度)

滕头馆的屋顶有1.5米厚的覆土,上面种植了高低错落的乔木,设计达10米高。王澍说,他希望这座建筑的氛围是四个字“浓荫蔽日”,碎影随风轻动,体现杨万里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意境。

 “这个建筑没有宏大的外观和奇特的造型,里面却是别有洞天,呈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宁静和朴素,表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品质。”王澍说,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建筑,在城市和乡村都具有普适价值,真正体现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精神。而且由于砌墙手艺在西方已属极珍稀,从国际上来说,也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对传播中国文化很有意义。他认为,当下中国的城市化中,建筑形态很少有本土原创的东西。中国原创建筑文化的根在乡村。滕头馆的设计,就是希望能找到一个路径,建筑完全可以既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的内核,又在世界范围内赢得认可和赞誉。

城镇化中乡村建设要有风貌特色

滕头案例馆内的“生态墙”(图片来源:百度)

 “滕头馆并不能理解成简单地赞美现在的乡村城市化之成就,实际上是希望有所促进和矫正。”王澍说。

王澍说:“在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危房改造等一波波浪潮中,乡村的原有属性和历史记忆亟待保护。我的观点是乡村发展应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可以发展成和城市有所区别的另外一种生产、生活形态,而不是简单地从外表上模仿城市。”类似村头风水树、界碑、栈道、宗祠、龙王庙等,是家族、村落的DNA,是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构成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家园感、归属感。

互联网和高速交通网的发展为乡村生活的便捷性提供了基础。王澍理想中的城市化,既不是乡村人过现在城市人的这种生活,也不是乡村人继续过落后的日子,而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人的城市化,市民和村民,能在教育、医疗等资源上共享一样的国民待遇,城市和乡村在公共服务方面均衡发展,但是乡村独有的传统文明形态依然能和城市文化并存,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和风貌。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