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业界名家  > 正文
邹德慈:低碳发展之路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挑战
发布时间: 2010-07-07   来源:城市化网投稿  转载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客观地讲,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方向没有问题,因为党中央、国务院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但回顾近十几年来我国城镇化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我们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径前行:主要依赖进城的廉价劳动力和低廉土地,创造GDP,增大了城镇人口,提高了城镇化率。这条路径给我们创造了很大的价值,这个应该肯定。可是这条路不可能长久,难以长远为继。我认为,中国现在应该考虑走多路径的城镇化道路。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因为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关系很大。中国的城镇化不能再走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出口加工来拉动经济发展和发展城镇化的老路了。中国的加工产品在世界上可能名列第一,可我们从这些产品中所得到的利润很低,大部分钱都被外国人赚走了。所以,加工业的服务化,高端化、知识化、高附加值化可能是我们下一阶段,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些趋势。而那种低端化、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可能越来越不受到世界市场的欢迎。同时,也不能单靠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再这样下去,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其次,城镇化不仅要追求数量,更应追求质量。今后的城镇化要改变那种单纯追求数量指标,满足一年提升一两个百分点的发展模式,而应坚持数量和质量并举。我们这十几年的城镇化速度非常快,数量增长得也快,可质量上有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把从农村迁移来的人口都能在城市里“消化”掉,让他们定居,让他们与城市人口的差别缩小。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提高城市人口普遍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普遍”的意思是,不是城市里的少部分人或一部分人,而是要追求所有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的人都能够普遍地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走大中小城市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年来,我们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很快,充满了活力和动力,如北京、上海、广州。据我所知,深圳目前已经没有地可发展了,这轮总体规划已经提出了“零地开发”。相比那些大城市,我们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就要差很多。国家在城镇化战略方针上,要看到这点,不能只靠大城市。大城市提供很多的GDP,有许多的优势,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还有七亿农民在农村。不可能让他们都到上海、广州、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这些大城市也没有那么大的容纳能力。怎么办呢?这就需要走大中小城市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大力推进中小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这些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同时,有条件的农村和乡镇还应加快推进农业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因为农民如果能够在所居住的地方从事非农产业,又能够居住在条件很好的农村里面,相信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就不需要跑到大城市去打工了。这样一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有可能在当地“消化”。现在大城市周围的许多农村把“农家乐”作为一种产业,这个挺好。但是不可能都靠农家乐。中国地区之间差异那么大,东部和西部,北方和南方,不是一条路径、一个模式就行了的。除了农家乐还有其它许多的方式,这要靠农民自己创造、创新。成都附近的郫县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它用现代化的生产线把川菜进行真空包装,不仅打开了市场,而且还让当地农民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把自己的住房和村镇建设得很漂亮。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发展口号,这是值得肯定的。对一个城市来说,如何做到低碳排放呢?首先应逐步推行“绿色建筑”,以至“绿色住区”,采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等)代替矿物质能源;发展新能源车辆代替石油。其次,还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降低私人汽车出行比例。尤其是那些特大城市,更应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不仅有利于改善人们出行,更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再次,节约能源,大力推广水资源循环回用;垃圾回收再利用;集约、节约使用有限土地。最后,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特别是树林。因为绿植是城市的“肺”,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还应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减少物质浪费等。

当然,在城市化进程中走低碳发展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资金投入和科技提供支撑。在21世纪,努力打造“低碳、生态、宜居”的理想城市,应成为指导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宏观思考模式。同时,这也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