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创意建筑 畅想未来  > 正文
当代中国实验建筑的先锋性
发布时间: 2010-10-08   来源:abbs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期间,由王明贤策划的“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性作品展”被认为是中国实验建筑作品的第一次正式亮相。2002年长城脚下的“亚洲建筑师走廊”入选威尼斯双年展;2003年启动的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的规模、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实验建筑及其建筑师正受到专业和大众媒体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看待中国的实验建筑,存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伍江教授认为“目前中国的‘明星建筑师’群体在学术上并不成熟。他们的多数‘实验性’作品并不真正具有前卫或先锋的性质。他们的不少‘探索’活动实践实际上是西方早期现代主义者早已做过的努力与当代时髦概念不完全的理解甚至误解的混合物。他们的作品既缺乏文化的批判性更缺乏艺术的独创性。他们的作品更像是走在中国建筑群体主流的旁边而不是前面。自然这种实验性也就不能真正地具有前卫性。”王明贤则认为,中国建筑的实验之所以不能像西方当代建筑实验具有那样多的“独创性”,是由于中国的现代建筑发展不充分。他认为“针对中国本土建筑现状所做的实验,在中国当代的文化背景下依然具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这种历史性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如何看待中国的实验建筑?(图片来源:百度)

对待中国的实验建筑的不同态度,是由于看问题采取了不同的参照系。将当代中国实验建筑放置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进行分析,同时与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进行比较,就能更理性地评析中国实验建筑的价值,更准确地把握其在纵横两个方向上的位置。
  贯穿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建筑的一个主题是“近代化”和“现代化”,就本质而言,都是“现代化”。相对于西方内发现代化产生的现代建筑,中国建筑的现代转型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是在外来压力下催生的。“在相当时间范围内,……它滞后于西方,并且以西方为模式。”
  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现代建筑”是19世纪达到顶峰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包涵了近代和现代的功能型制,采用了新技术,反映了第一阶段的科学理性。“第二现代建筑”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现代主义建筑。“它在工业化和都市化强烈冲击下,在传统时空和道德观念的破碎中产生。它一方面强调最基本的理性,另一方面反映离散的片段的动态的时空经验。如果说包豪斯提供了工具理性的工业化建筑语言;柯布西耶则提出了动态的解析的基本而纯粹的建筑语言。现代主义建筑有一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符合大机器生产的功能主义理想。但它最深刻的代表应是柯布西耶的解析而原创的基本建筑。它本身不代表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和公共领域的一般理性。它是个人的实验的先锋艺术。它反常规、反传统,具有颠覆性和创造性。”“第三现代建筑”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包括符号的后现代、理性的(抽象和非符号的)后现代和新现代。而后者在当代的影响更大。有些用早期现代主义(构成主义)和柯布西耶的基本语汇来批判颠覆科学理性,比如解构主义建筑;或叙述表达现实生活包括大都市的复杂和动态,比如库哈斯的建筑。第三现代建筑的基本语汇是对现代主义(第二现代建筑)解析的基本语言的发展;其思想既不是拥护国家的公共理性,也不是追求个人英雄的原创和乌托邦理想,而是对西方自身的理性和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其中最激进的是叙事和都市的新现代建筑,试图延续现代主义先锋建筑的颠覆性,强调陌生化和反常规,以保持其建筑的批判性。
  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是一部批判的历史。新古典主义建筑逐渐不能适应工业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现代主义建筑对其批判,创立了新的美学观。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建筑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否定和批判,也成为对现代性批判的思潮的一部分。而新现代建筑则是对后现代建筑“往后看”思想的否定,对其试图从历史中寻求解决现代性的矛盾和困惑进行批判。在每个时期,往往最具有批判性的建筑就是最激进的最前卫的。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批判性”是贯穿西方现代建筑发展的线索之一,建筑实验或先锋的价值也建立在其“批判性”之上。

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二现代建筑的范畴(图片来源:百度)

中国与很多非西方国家一样,在外来压力下完成了建筑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它不仅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输入的新古典建筑,还包括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民族国家诞生后产生的民族风格的新古典建筑。它们都是以西方文艺复兴后的古典建筑为基础,建立在巴黎美术学院设计理念之上,代表的仍是第一阶段的古典理性。“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的政治表现主义和1980到1990年代的新民族形式,是它们语言的衍生物,仍然应属于中国的第一现代建筑。”现代主义建筑虽然在1930年代的上海、1950年代初的北京等城市、1970年代的许多城市出现过,但由于受到战争、社会运动等条件的限制,没有对纯粹而基本的建筑形式进行持续而深入的探讨和实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以新古典的第一现代建筑为主导,现代主义建筑并没有生根发芽,因此也不可能产生类似于西方现代主义先锋建筑的作品。1977~1989年,由于各种合作交流计划,国际著名建筑师和作品相继进入中国,多种西方先锋建筑思想被纷纷引入。到1990年代,虽然“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刚刚形成的不完备的建筑设计市场使得一批浮躁的业主和同样浮躁的建筑师合作了一批在未来建筑历史中注定要被化入倒退一类的建筑。”但是自由的以小群体和个人为主的先锋艺术实践也日趋活跃,出现了中国当代的实验建筑。一种是“现代乡土”,以半现代半装饰的手法创造比较理性的乡土或文脉建筑,一种是纯粹的现代主义建筑,采用纯洁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199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些中小型建筑表现出持续而深入的、对纯粹或基本建筑关系的探讨。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二现代建筑的范畴 。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