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创意建筑 畅想未来  > 正文
当代中国实验建筑的先锋性
发布时间: 2010-10-08   来源:abbs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由于横向国际交流的共时性,1976年以后输入的先锋建筑思想以及21世纪以来的通过国际竞赛输入的建筑,实际上属于西方的第三现代建筑。于是本土的实验建筑作为第二现代建筑,与西方的第三现代建筑(有些甚至是实验建筑)进行并置和对接。中国当代实验建筑的批判性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对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古典建筑的否定,抵制巴黎美术学院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批评符号的后现代,特别是由它发端的商业化泛滥。现阶段的中国实验建筑与西方实验建筑的断裂(比如从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中可以感觉到),是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而不同于西方实验建筑的中国实验建筑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所必须的一环。“欧洲建筑文化发展有着脉络清晰的轨迹,美国和日本在现代建筑初期也都历史性的融入了它的发展潮流,而中国很多年都没有摸准方向,到后来甚至丧失了基本的专业准则。从专业性而言,现在是补课。”中国建筑的进步和现代化,必须要经历“第二阶段”,中国的实验性建筑对中国最缺乏、最需要的现代主义建筑之现状进行了本土性的探讨和实践。没有这一阶段的熏陶和成熟,中国不可能真正参与世界性的最先进的学术对话。中国的实验建筑与西方的实验建筑属于现代建筑发展的不同阶段;批判性的精神同根同源。西方的新现代建筑正是继承现代主义先锋建筑的批评性内核,即反常规、反传统,具有颠覆性和创造性。中国实验建筑的形式也许不像当代西方先锋建筑那样前卫,但在中国当代建筑现实状态下仍具有深刻的批判性价值。
  当代中国的实验建筑或多或少地具有批判性,或批判地参与当代中国快速而大量的建造活动。从最初的边缘和不引人瞩目到逐渐受到媒体大众以及学界的认识,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国的先锋建筑师。近几年的建筑实践由“小叙事”逐渐向“大叙事”转变,反映出他们渴望推动中国建筑的根本性变革。要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变革的先锋,仅具有批判性的姿态或进行批判性地参与仍然是不够的,还要看他们如何做以及做建筑的立场。

先锋并不是指“历史先锋派”以及模仿先锋艺术的形式主义的伪先锋(图片来源:百度)

为了更好地剖析当代中国实验建筑的先锋性,首先要明确先锋的内涵。这里的先锋并不是指“历史先锋派”以及模仿先锋艺术的形式主义的伪先锋,而是广义的先锋概念,“先锋派就应该是艺术和文化的一种先驱现象,从这个词的字面上来讲是说得通的。它应当是一种前风格,是先知,是一种变化的方向,……这种变化终将被接受,并且真正地改变一切。”(尤奈斯库《论先锋派》)“每一个先锋派,首先都是一种大部队的脱离,一种现行规则和行为的拒绝。”“先锋的实质在于:它从不满足于现行的标准,并且在不断地探索。在先锋派最著名的声明中,它不仅是背叛,而且是更新。”这些就是被艺术家、评论家以及公众所广为运用的概念。它也是先锋可识别或被判断的一面。是一个处于传统与革新、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一个抽象的概念。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西方建筑先锋派的范畴了。除了20世纪初期作为历史先锋派运动的一部分建筑先锋派以外,还包括包豪斯、柯布西耶以及60年代以来的英国AA建筑学院、库伯联盟、艾森曼、屈米等等。“这些建筑先锋派的创作同时在设计与批评两个范畴内游走,其目的也是一样的——拒斥任何一种将建筑与建筑物的简单同一化,以挽救概念性的和社会政治性活动的可能。”从西方建筑先锋派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理性从建立到颠覆、破坏的过程。20年代理性的建立是对新古典主义虚伪理性的批判;60年代是对早期现代主义或理性主义理念庸俗化蔓延的批判,并非针对现代主义本身;而90年代以来的解构主义或新现代则是对现代主义本身(理性主义)的批判和颠覆,这是一种非更新式的批判。除了批判性本身,没有提供明确的指向,未来仍在迷雾之中。正因为是处在进行中的当下,所以答案还未显现,只有历史才能作出回答。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轨迹和西方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或建筑的现代化滞后于西方。中国的一些实验建筑师都在不同场合提到“补课”,认为中国现代建筑必须经过第二阶段“现代主义”的成熟,才能得到完善的发展。但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是否有空间和时间留给中国的建筑或建筑师来安心“补课”是个疑问。在中国的土地上输入的西方实验建筑或思想无疑与中国实验建筑师及思想是有距离的,如何进行直接而平等的对话是中国实验建筑师在现阶段的新课题。在“非常建筑”的10年回顾中,大家都肯定了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史中的先锋作用,“非常建筑”用言论和实践对90年代以来的建筑设计市场的商业化大潮进行了批判,启发了和带动了更多的中国青年建筑师加入到该行列中来,形成中国的实验建筑师群体。从对张永和及“非常建筑”的批评中,也可以看到除了批评性的姿态之外,他的建筑实践仍有某些不足,至今“非常建筑”甚至中国实验建筑群体中仍没有产生能进入世界先锋行列的作品。设计作品比理论更具批判性、影响力和说服力。中国实验建筑师努力带来了不少变化,然而还没有真正地改变中国建筑的现状和一切。处在纵横交错关系中(中国现代建筑的线形发展历程和与西方现代建筑的共时相处的外部环境)的中国实验建筑师有着似非而是的矛盾心态。在“非常建筑”10年回顾的座谈中讨论最多的是立场问题,艾未未批评张永和及非常建筑缺乏明确的立场。张一方面呼唤平常建筑、工业建筑,一方面要保持先锋姿态、设计的趣味性,以及与国际的接轨和对话。立场似乎是模棱两可。中国的一些实验建筑师并没有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如柯布西耶、密斯等旗帜鲜明的立场,不仅仅是由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不完善和滞后性,也由于本身与社会隔膜的关系以及自身消极的态度。现在中国实验建筑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张永和的“非常建筑”规模以及作品规模的扩大,马达斯班对急剧变革的中国超都市化的关注和“大叙事”的实践等等。在当前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进程中,在中国实验建筑师不断的建筑实验中,我们更期望中国当前的“先锋”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成为“后峰”,成为一种“前风格”,对中国建筑的根本性变革真正起到先锋作用。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