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6月18日,建筑畅言网在上海日本艾麦欧一级建筑事务所成功举办了一场名为“文化的建筑性阐释”的设计师主题沙龙,来自美国JWDA建筑设计事务所、RTKL亚图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美国捷得国际建筑事务所、美国NBBJ建筑咨询有限公司、新加坡HAL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霍普建筑等设计机构的10余位资深设计师参加了活动,近百位设计师现场旁听。设计师从“建筑文化”角度出发展开讨论,对“项目中如何挖掘所在地的文化因素、如何选取具体主题与形式、采用什么样的工程手段和设计手法来完成文化主题与形式的建构”三个话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结合各自的经典工程案例进行分析,一些嘉宾颇具见地的观点极具行业借鉴意义。
时间:2013年6月18日
地点:日本M.A.O.一级建筑事务所
嘉宾:
美国JWDA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办事处总经理胡劲松
美国JWDA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办事处设计一部主管康雷
RTKL亚图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设计总监王怀昌
美国捷得国际建筑事务所高级主任项目经理黃凱威
美国NBBJ建筑咨询有限公司设计部负责人王欣
新加坡HAL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旸
霍普建筑项目经理吴叶熊
日本艾麦欧一级建筑事务所设计总监神山义浩
日本艾麦欧一级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毛厚德
幕起

沙龙现场
畅言网编辑:
大家好,我是建筑畅言网编辑,今天非常有幸能跟大家一起来参加这个沙龙,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度过一个充满启发、愉快的夜晚。
常海东:
艾麦欧设计沙龙是从2012年开始的一个固定性的学术论坛活动,主要是面向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方面,同时兼顾开发与艺术相关的一些行业,旨在为社会提供一些新颖的和创建的知识,也希望能够增进业内的交流。我们将定期的邀请设计大师、同业尖端知名人士、相关企业和杰出的青年建筑师来定期参与我们这个活动,当然了今天也非常感谢畅言网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同时我们还有来自于《时代建筑》、《设计家》、《技术中国》等行业媒体,下面有请艾麦欧公司首席设计师毛厚德先生致欢迎词。

日本艾麦欧一级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毛厚德
毛厚德:
各位朋友欢迎你们,其实为什么做这个沙龙,我简单讲几个问题,我在国外呆了14年,我觉得造就我的今天的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自由活跃的环境,这个环境在我回到国内的时候有些离我远去了,这时我感觉非常寂寞,所以我想我们在做很多项目的时候能不能把这种学术交流结合起来。艾麦欧公司其实是按照这样一个思路在操作的,我创办了一个工作室,起初大概是15个人,定期和各个行业的朋友分享设计思想和观念,现在大概是1个月1次的开放式学术交流活动,我希望逐渐做成“完全开放式”的,这样能够推动中国的建筑学术领域的发展,使之真正引起关注,促进大家的交流和沟通,我希望这一天的到来,欢迎大家的到来。
常海东:
文化应该是每个建筑师进入专业之后必不可少会碰到的问题,有些设计师是立足于本土文化,有些设计师由于学习、工作环境,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些文化交流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文化?如何在建筑中表达文化,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文化和建筑关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通过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大家所想反应的一些问题,所以今天我们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嘉宾会用10-15分钟的时间通过PPT的方式,图文并貌的来对这个话题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二个环节是嘉宾的自由交流时间,嘉宾将会相互展开今天的对话,第三个环节就是媒体和观众的提问环节。下面我们开始第一个环节,第一个想请我们的神山总监为大家分享他的PPT。

日本艾麦欧一级建筑事务所设计总监神山义浩
神山义浩: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关于尺度、时间和建筑,首先对于我们一贯思考的逻辑其实与我们建筑设计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首先设计师设计的时候是非常重视尺度感的,房间的大小、高度、窗户大小、位置这些因素,都是需要设计师对尺度有良好的把握。然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尺度感并不是绝对的,不同的人对于尺度的感知存在差别,尽管让大多数人感到舒适的尺度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却无法将其数值化,本质上来说尺度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没有也并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文化也是如此,不能以同一标准和规则去衡量文化,也就是说文化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无法严格定义有些事物究竟基于什么理由以及在何时演变成一种文化。然而我们对于文化这个词语本身却非常敏感,很多设计师关于文化这个词的本身空间是为什么呢?其实与建筑学中的尺度感相同,文化这个概念无法确切定义,但是人们的共识是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东西,需要严肃对待。
所以今天我就两个话题来进行探讨:一个是时间的尺度感,一个是时间和建筑。那么首先第一个是关于时间的尺度,这是在日本做的一个项目,这是在日本一个雕刻的作品,这个是一个植物在最初的生长萌芽,这个项目的内容是关于在日式的房间里放置一尊雕塑,我的提案是一组萌芽的雕塑,然后我们首先看到这个萌芽的时候是能感知到它是静止的,我们对于一个萌芽的话就是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它的生长速度很快,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到呢?是因为前一天晚上和第二天清晨我们看到这颗萌芽的样子已经完全不同了,这个在我们人类看来是非常惊人的生长速度,但是当我们盯着一棵植物看的时候就只能看到它静止的状态,但是同时我们又确确实实能感受到他们生长的速度之快,但是它看起来还是静止的,所以我们看着这个萌芽的雕塑呢,我们其实很难判断这个是雕塑还是有生命的植物,这种矛盾就是对于时间尺度的感知存在差异。
这个是一组12个雕塑,然后其中在右小角这是一个小鸟的雕塑,当我们看到这只小鸟的时候,我们其实是能明显的感觉到它是一尊雕塑,因为是我们通过这样静止的状态就可以知道这是一只真正活着的鸟,这是因为时间尺度与感知存在差异,使我们的意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自动的修正,但是其它的因为植物是在一个静态的生长,所以我们无法确定它究竟是一尊雕塑还是一株植物。还是就是为什么是这样一组雕塑呢,因为这种矛盾的存在是基于我们对于时间尺度的感知存在差异,我们要想消除这种矛盾呢?其实需要两种时间尺度来去考虑它。首先我们看左边,这个是现在的一个钟表,然后右边是一个四千年前的,现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钟表,现在我们用60进制来衡量时间,其实四千年前的人们也是如此,但是如今我们的钟表是有3根指针,而现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钟表只有1根时针,尽管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对于时间的衡量已经精确到秒,但重点在于对于时间尺度的把握,古代与现代其实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对于时间的这种思考可以同理运用在文化上,当然这只是一个切入点,并不能概括于所有的文化。
第二个话题是关于时间与建筑,首先大家看这副图片,在日本每一年都有“祭”,这个“祭”就类似于中国的纪念日或者庆典,“祭”的意思是一方土地的神灵被当地百姓邀请来到凡间游玩,所以要放烟火求佛龛,各家小店张灯结彩,欢乐一场。那么现在我讲一个我在日本做的增建的项目,在思考这个项目的时候我的主旨是通过建筑设计将“祭”这种周期性的活动呈现出来,比如说在“祭”的时候大家就要把神社里面的佛龛请出来。这个也是一种祭祀的方式是古代的一种舞蹈。在日本,神社每几十提就要被重新建造,那么这个图片是伊势神宫,伊势神宫在日本的所有神社中属于地位最高的一座,伊势神宫每二十年就要在它的基地旁边被重新建造。那么重新建造这个神社的目的是基于一种新陈代谢的理念,新陈代谢呢也就是长期进行清,这个“清”是清澈的“清”,是将神圣传承下来的一种方式,而且每二十年重新建造一次神宫也是建造技术的一种传承。为什么说二十年这个时间节点,是因为如果是一百年的话,那么当时传承这个神宫的工匠如果死掉了,那么到下一代就不知道该如何应用这种技术去重新的建造这个神宫,所以设定为二十年更新一次。比如25年一个伊势神宫要做移动,但是其实是从平成25年之前5年就已经开始实行各种的“祭”,然后为了这次迁移下了很大的功夫,这种迁移是作为神社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这个也是日本一个非常著名的神社,然后这是六十年做一次更新,这也是为了迁移这个神社然后之前举行的一些“祭”,然后这些都是很下功夫花时间花力气去做它的。迁移神社的传统在日本延续了近1300年之久,所以说虽然1300年之前神舍实体不复存在了,但是1300年前的建造技术却被完好无损的继承下来了,而且在今后被大家传承下去。那么现在做的这个项目是基于刚才的这种概念,然后大家可以想象关于“祭”的这个概念。首先这个房子的所在就算是基地,其后这个家族其中有一个孩子今年要去应试,就是我们所说的中考,为了这个考试这个孩子需要一间房间作为考试复习的房间,所以说需要去做一个增建,如何去增建,如果是单纯加房间的话是没有意思的,因为考试也是一年一次,所以就把刚才“祭”的概念放到这个作品中去。日本也是每年有类似我们中国的高考这样的考试,然后作为应考生呢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复习,包括他们的家人还有其他人也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支持考生。那么日本的“祭”是一年一次,然后考试也是一年一次,形式上是有相似之处的,神山义浩就想那么就想能不能把备考的房间以神宫里面佛龛的形式去呈现出来,那么为了上面在佛龛里的孩子能够专心的复习,大家在下面就用自己力量去支援这个考生,基本的方法就是在地域的房子上面加建一个小的房间作为考生的备考房间。比如今年这家的孩子考试完成以后,然后上面的那个小的房间可以被移动到另一个屋顶上,那么这样的话,其实每一年这个地域的风景都会有所不同。那么如果是在中间那个小房间的孩子考上大学了,那么这个房间就会被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了,然后大家就会都很想要这个小房间,那么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不断继续下去文化,这个小房间就是佛龛的一种形式上的呈现。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是把地面作为一块基地,然后在上面搭建建筑,但是这个项目的话是以房子本身为基地,然后在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的另一个建筑,如此的话可能对建筑尺度感的把握就是它的构造都会发生变化,那么这样理解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