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现正成为业界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发展商和建筑师面对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正在积极作出反思。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在新的时空和环境下,研讨建筑文化已经超过了学术的范畴,不仅对个人和企业成长有关,更与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有关,也关系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崛起乃至对世界建筑文化应该作出的积极的贡献。

图片来源:百度
反思之一
中国建筑文化先天不足,后天多难。中国文化传统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有悠久的历史,但是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约束,皇权政治的主宰,加以历史上受鸦片战争的影响,造成中国建筑在世界的影响力很低。强权经济、政治侵略,使薄弱的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断地遭受到外国建筑文化的冲击。新中国成立,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力发展,产生出不少优秀的作品,特别是1959年北京的10大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国建筑文化传统做出了很大的发扬。但60年代对复古主义的批判,及受俄罗斯建筑文化的影响,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使建国以来建筑文化的发展仍然多难。改革开放虽遇到大好机遇,但是,中国建筑文化传统却又受到欧陆风的侵袭,先天不足的建筑文化传统,在后天文化运动中仍然多难。
反思之二
定位不清,重重的认识误区。当今,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的作用和定位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第一,中国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形式”论,认为中国建筑传统主要是大屋顶,廊子,他们不了解中国建筑特征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的精神,因此,在运用传统的时候,要么在现代建筑的实体上硬搬某种廊长、屋顶。第二,中国建筑文化“过时”论。有人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是,他们认为传统化的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由此在发扬传统的时候犹豫不定。梁思成先生写到:“历史上每个民族的建筑都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怎样把握和传承文化的问题。第三,体系对立论。有人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搞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两者不可兼得。这种观念在业界颇有普遍性。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存在层层误区。虽然我们在中国土生土长,但建筑传统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缺旧。所以新一代的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必然导致:一方面为了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设法听从或者满足政府领导和发展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又受明星、大师的左右。大量的建筑报刊、书籍、报告充斥着西方的建筑文化,建筑师难免受其影响,随波逐流。

图片来源:百度
反思之三
中国建筑文化传统和精髓究竟在哪里,哪些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呢?我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值得发扬的主要是传统中的人文思想和美学原则,这是精髓部分。比如:木结构的独特形态,它有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物性共鸣的园林景观的构成原则,中国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传统文化并不落后,还有我们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展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德,这种美德是现代建筑所商讨的生态性和共生论,在很多开发项目受政治、经济的利益驱使,忽视了这些美德。豪华的小区,宏大的会所,除了少数项目大多延续同一个模式,重复同一个思路,违背了因地制宜、因环境而宜的原则。现在我们流行的造园艺术大多停留在公园式的建筑上,既没有发掘中国园林的生态平衡措施,并很少塑造人与自然的精神共鸣的意境,造成了园林与文化的断裂。假使摆脱崇洋的迷信,重新审视传统,重新发扬其精髓,中国建筑文化将有不可估量的空间
反思之四
意在寻根,重在崛起。今天提倡发扬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是复古,不是主张倒退,也不是针对现有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提倡搞义和团式的行为。应该意在寻根,广采博收将建筑文化传统推出来,从而启动建筑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积淀民族的自信。
创作中国的建筑文化一定要引进西方的建筑文化,他们沉淀出的建筑文化有不少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1 9,20世纪的西方的经验文化成就不可能是解决中国今日建筑大潮所遇问题的灵丹妙药,更不可能成为中国新的建筑文化。我们要以传统建筑文化为根,用中西建筑文化激发创新能力。上海的经贸大厦因为启动了中国古塔的神韵,而在投标中获胜。最近在北京有的地方,甚至在长安街上出现了演绎新的建筑文化的楼群,不少发展商推出了发掘中国传统的新中式住宅,颇得市场好评。我们需要民族化、当地化,同时我们在继承建筑文化传统时,需要结合现代的功能需求和科技发展,加以现代化,两者不可偏废。当然,继承和发展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不能简单从事,它要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花开遍地,文化的掘起需要有一代代人的努力,另外,中国建筑文化建设,只有建筑师的努力是不够的,特别要有发展商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有理论界的支持,今天反思中国建筑传统意在寻根,根深才能叶茂,学洋引进才有积极的成效。
建筑文化理念是一种人与自然亲和的"有机建筑"论;中国建筑伦理文化影响下的建筑空间强调"礼"制,等级分明,重规矩;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通过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的形式表达文化内涵.在建筑创作中,既要照顾到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发展人文精神,创造出有民族特色的、符合当地人群生活习惯的、并具有多种文化特征的建筑风格与建筑环境,还要考虑到中国建筑文化的走向:信息化、全球化与地域文化共生;地域性、民族性与世界相结合.
确实值得反思,现在的中国建筑,延续中国传统的被批为文化衰落,抽取文化段落的被批为立意低劣,追求技术材料的被批不切实际,造型简洁明快的被批没有创意,改造大师作品的被批无耻抄袭,努力探求创新的被批狂妄自大,哎!建筑设计永远逃不出评论家的三寸赘肉,到底该怎么做设计呢?到底哪个层次的人才是建筑师理想的服务对象呢?还是随机应变?

图片来源:百度
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活动,受到艺术、文化、包括建筑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等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说一个建筑不好,可能该作品只是满足了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要求。设计的过程当中可能不自觉地会忽略了其中的某一项要求。
这便要求建筑设计者,包括房产策划人员,必须是全才,而不是仅仅懂得一方面的专才。不是一个在十几年如一日的绘图工作当中成长起来的建筑技术人员。在那种环境当中成长的,只能称其为匠人,而非我们平时常挂在嘴边的所谓“大师”!~
所谓艺术:我们不见得多么精通某一件乐器,或者精通如许流派的画作。但需要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之美。懂得怎样的音乐是优雅的;懂得乌皮诺的维纳斯是一种阴柔而流畅之美;懂得国画里所体现的,是画者或者大气或者细腻的内心性格。了解了这些,我们才有可能会懂得什么才是美的建筑。 整日为了如许潮女快男之流的节目而呐喊哭泣的人,恐怕不会在乎作庙翼翼,如翼斯飞的存在到底有其怎样的美学意义。
所谓文化:不是说我们就要多么精通国学抑或中世纪历史,抵挡住由经济的原因而带来的强势文化的侵扰,冷静的思考先辈遗留的文化财产,哪怕只是取其精华而弃其糟粕,提炼属于中华民族的优良的传统,要的,只是真正的理解并继承自己的文化。而不只是从祖先的遗物当中挑出那么一两件来,找找它在形状上的特点,然后生搬硬套到建筑的外皮之上。还好,祖先的大便没有留在棺椁之内,否则…我们还要做一坨大便么?当然,也更不是完全的推到重来,对进口文化包括建筑文化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我并不是说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就要排斥外来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对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而且中华文化最大的特色便是时刻都在同化外来文化,并使其成为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吸收,理解。并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血液,这样,才有可能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真正的做出具有中华特色的优秀的建筑作品。
所谓建筑技术(包括相关的所有技术),不必多说,建筑技术即建筑语言,是我们表达自己的工具。必不可少!迅速而有效的掌握这门语言,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
除此之外,对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进行科学的规划并保证其实施是保证一栋优秀的建筑作品更好展示的一个空间。不可轻视!想我们可以做一个美术馆来展示一件好的作品,那么,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如果没有良好的展示空间,我们又如何可以看的出它的优秀?
中国经历了许多年的磨难,而建筑的发展必须是一个综合的发展过程,因此,可能会漫长,甚至需要几代中国建筑师的努力…
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大地上会不断的诞生近乎完美的中华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