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建筑的中国语言  > 正文
建筑的中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11-02-23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序:

在建筑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传统建筑文化问题,如何将建筑传统元素应用到现代建筑中也一直为人们所思考。本期沙龙,畅言网组织嘉宾们针对“现代建筑之中国表达”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人物:

刘延川,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创作工作室主任建筑师;方楠,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方楠工作室主任;付勇杰,北京华特建筑设计公司四所所长;陈鹏,北京博地澜屋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景观所所长;王汝峰,北京市建筑工程设计公司建筑师;尚阳、周毅,北京建都设计院建筑师。

在西方建筑思潮涌进中国后,华夏大地上屹立起众多让人惊奇、诧异甚至迷惑的建筑,但是现代建筑中我们感受不到一个文化古国的风韵,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更多地是被表面化、符号化。在今天,建筑师追求本土建筑意识在逐渐苏醒,但是传统不能生搬硬套,“中国风”的建筑应该能够做到首先是现代的,然后是中国的。这样的建筑其存在的生命力将会很强,而且具有延续性和普及性。尤其是世博过后,我们更应该让世界认识中国建筑的精髓。

幕起

畅言网编辑:欢迎大家参加本期沙龙,闲言少叙,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沙龙主题,希望大家能够畅所欲言。

方楠:这个话题很有学术性,也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比较片面,因为有些建筑就是需要运用符号来体现一定的风格,比如说现代化的建筑。国人就连生活方式都是在学习外国,那么在做建筑设计的时候借鉴国外又何尝不可?

方楠 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方楠工作室主任

日本建筑师也是经过长久的努力才能创作出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建筑的。我去日本参观学习的时候,在京都曾看过一个大学建筑,采用大挑檐的形式。其实这也会让人觉得有些突兀,但是大家在看这个建筑的时候,能够感觉到日本的建筑师在极力地做他们自己的民族形式,这个建筑能够让参观者强烈感受到建筑师的热忱。

换个角度来看,现在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为了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各个国家都在极力推崇本民族的符号和元素,所以作为建筑师,在做设计的时候不一定非得挂着所谓的体现民族文化的“弦”,这样反而会在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负担,对于设计作品并没有帮助。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四川成都做西南民族大学这个综合项目的时候,因为该学校属于全国六个重点民族类高校之一,所以学校领导很希望我在设计中能体现出民族特色。我在实地考察中发现该学校老校区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大屋顶”,这其实是偏重于汉族符号的,所以我在做新校区的总体规划时,必须要融入其他民族元素和形式,比如琉璃瓦等。民族形式的概念其实很强调民族大家庭、多民族的团结,最后是要落脚现代化。我的设计理念在提出的时候,学校书记一直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是新校区落成之后,校方却表示很满意。

我认为形式较好的建筑,像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就是一个很现代化的建筑,也充满了中国符号;国家大剧院也有很多的纯粹中国符号。所以说,并非是“大屋顶”才是中国的建筑,才是中国符号的表现形式。其实很多时候,建筑师对于“符号”不刻意去追求,反而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无论他做什么,自然而然就能做成。如果政府和国家号召去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这就是刻意了,这样的“中国特色”的建筑,即便是建设出来,也会很生硬,不会是什么优秀的建筑。但是如果建筑师的修养和内涵达到一定层次,在做的过程中,即便没有刻意去做什么,也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文化元素和中国符号。所以,我们应该逐步提高建筑师的中国文化修养,否则做来做去,还只是“抄写”符号,没有自己的思想,也很难达到意见的统一。

刘延川: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是中国和西方的关系这个大问题的下面的一个小分支。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那么在现代社会,应该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就是说我们很多东西都是按照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框架去设置的,我们的建筑也是按照西方的形式去设计的。

刘延川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创作工作室主任建筑师

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建筑这个话题是需要去讨论的。建筑师都想要表达出中国的特点,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绵延丰富,但是却没有一个固定的符号或者元素可以代表整个中国。所以每一个建筑师,就需要有自己的定位,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如果一个建筑师有着极高的修养,那么他的设计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极高的境界,他创作出的作品自然就会很优秀,很有代表性。敢不敢表达“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优秀与否,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建筑师可以有很多种,但是中国的建筑师却永远只有一种,那就是为政府服务。建筑师更多的是要将自己精神价值赋予建筑灵魂。我希望这样通过的讨论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建筑师应该要学会表达自我。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