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畅谈超高层与综合体  > 正文
畅谈超高层与综合体
发布时间: 2012-04-13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联创国际北京公司高级建筑师周芳

周芳:

我们联创现在也在做很多超高层项目,而且做得更多的是三四线城市的超高层,其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我只讲业主和当地政府对我们设计师的要求,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两个在江苏某三线城市的项目,当初在做方案时主要是希望业主或规划局能通过这个方案,所以建筑师和主创设计师将重点放在建筑造型上,我们的主创设计师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的体架。这个开发商的项目全部是商业项目、综合体或者超高层,他们之前找的设计师基本是Gensler这样的知名设计公司,那么现在找我们这样的设计师公司,因为我们做超高层的经验不是很多,也是在积累阶段,所以导致的问题是我们做的三角形方案被甲方董事长选中,但是我们的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的经验也不是很丰富,所以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当地是8.5度的抗震等级,我们做140米的建筑,又是三角形平面,建研院在审查项目的时候没有审核通过,而当时我们地下室的施工图已经全部设计好了,但没办法,只能重新修改方案,将三角形的设计结构全部推翻。

我们现在的主创设计师基本是30-40岁左右,实际上做超高层主要考虑的就是造型,对于国外一些建筑大师而言,他们做过很多超高层建筑,有很丰富的经验,可能他们看到这个三角形的造型之后,就会立刻否定这样的形状。所以我也希望建筑师们还是要有更多的积累,通过不断学习才有资格接触这样的超高层项目。而我们现在的40岁左右的建筑师基本都当领导了,不在一线上做设计工作了,这是特别遗憾的。

CCDI中建国际建筑师李睿

李睿:

中国的经济发展到现在需要超高层建筑,但是我们没有超高层建设的经验。作为建筑师的我们在设计超高层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细心谨慎的态度,还是要和国外学习,毕竟人家有很多经验。对于国内设计公司而言,能够拿到好的超高层项目肯定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一定要本着责任心把它做好。城市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在高层领导方面肯定是要加以控制的,作为建筑师的我们力量是比较微薄的,但是也要发挥自己的力量,给领导树立比较积极、正面的意识:城市发达与否并非以是否高楼林立为标准。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原本有特色的城市现在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在给领导们建议的时候,也应该建议他们去建设有特点的城市,而不是一味去追求超高层。超高层建筑有着它特有的优势,所以它有着独特的说服力,一定会成为地标。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地标建筑不一定非得是超高层。比如毕尔巴鄂这座城市之前在国际上并不很知名,但正是由于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矗立在那里,给城市带来了很高的知名度。

筑博设计建筑三部副总建筑师张小雷

张小雷:

我之前接触超高层建筑比较少,更多是在做文化类建筑。之前我看了很多关于超高层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库哈斯在谈他做央视大楼时的事情,对此可能更多人关注的是网上盛传的那些隐喻的东西,但是他谈到的一个观点当时对我也有一些小的触动,他说欧美包括日本的一些超高层建筑都只是独立的一个塔,实际上这只是单纯的强调了建筑的标志性,但是对于城市而言,对于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而言,完全是封闭隔绝的态势,是为我独尊的态势。所以库哈斯在做央视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尝试,是形状的组合,甚至是为城市打开了一个窗口。他希望这座建筑是立体化的,希望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从多角度去观察这座建筑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时也吸引人们向这座超高层建筑集中,而不是像很多超高层那样过于自我封闭、自我欣赏。所以我觉得建筑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能否转变一下思路,用特殊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相同的问题。

我觉得中国建筑师过于遵照西方的理论体系了,超高层在西方有自己的文化根基,但是在中国是否有这样的文化根基,这是需要建筑师考虑的。包括今年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王澍建筑师,他更多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在强调天人合一的精神,我们在每次投标的时候在标书上也经常写天人合一,但究竟有几个人能理解天人合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粗浅的理解为它是对自然的一种充分尊重,发自本源的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实际上是人把自己的位置放得相对更低一些,包括我们古代一些山水画也是将人融入到自然场景中的。而在西方的逻辑中则是一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感觉,这和中国传统是相反的两条路。如果是不得不做超高层的话,那么是否可以用中国人独特的方式去探索这些问题,比如马岩松在重庆做的城市森林项目。就像布大师说的那样,要站在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幕落

第二幕:城市综合体,热潮背后的危机

近几年,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城市升级背景下,以城市综合体为主导形态的城市商业地产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城市的领域,城市综合体也就相当于是一个为城市立心的过程,堪称是城市未来发展之道。伴随着大量的城市综合体投资建设,无论是政府的主管机构,还是开发商,或者建筑设计单位,无一例外地都遇到了一些问题,甚至还存在不少误区。开发商突飞猛进的开发,无序的总量扩张,只会导致未来城市综合体过多、过密,这种“扎堆”地出现,必然意味着某些城市综合体因为后期招不到商家而面临“饥饿”和“空置”的危机。

幕起

布正伟:

我再讲讲城市综合体的内容,城市综合体是大型商业地产在城市化进程中很重要的社会现象。这个模式最本质的东西是方便生活、减少交通奔波,使得全家庭、各个阶层的人都能享受到公共空间带来的各种服务。而且它是全天候、全民众的,另外就是全方位的生活方式。国外有个很典型的模式:HPOSCA。旅馆、办公、公园、休闲游乐、购物、会所、公寓等各种方式全部包括在内,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多功能、高效益,这个特别符合我们中国的大城市,因为中国的人口多、交通拥挤、贫富差距也比较大,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全家享受天伦之乐,这个概念特别受到甲方领导的称赞。上述这几点,只要满足三个以上的功能,这个城市综合体就是成功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shoppingmall就已经很不错了,但现在这种模式已经过时了,应该将办公、公寓也融入进去,真正形成所谓的30分钟生活圈。

城市综合体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城市生活的缩影,形成一个城市区域的生活单元,这种做法比超高层要好很多。只要城市有一定的规模,就可以做城市综合体,当然,一些功能可以特定组合。我觉得北京如果东西南北各有一个这样的城市综合体,那么交通就不会出现目前这样拥挤的状况。

城市综合体的的设计要结合国情,首先是区位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交通环境,没有高度集中的交通环境,那么这个城市综合体的机能就会减弱。停车场很重要,地铁和公交也要方便。第二是混合功能的确立,这方面我做过市场调查,比如可以将公园放在在综合体里面,但究竟是否需要公园,这是需要调查的。但是价格相对低一点的公寓一定要规划在内,这是一个非常细致的规划,只有这样才会有人气。第三,传统文化要和现代文化相结合,比如传统的商业街、店铺店面以及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现代的超市、专业店、精品店相结合。第四是要注意细节的设置,比如美国、日本的城市综合体,他们在座椅、灯具等细节方面做得很好,人文的关怀尽显,因为标示性很强。而我们现在很多商场就缺乏这些功能,特别是结合公园、绿地,再有就是关怀老人和儿童,有相关的设施服务。内部环境、设施的规划设计要非常精准,包括文字、标语、图画、艺术小品等,特别是开放空间的设计要更加讲究。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林琳

林琳:

这些年我们在中国很多一二线城市做过超高层和城市综合体项目,在做这些项目的时候也有过很多经验教训,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表了。在决策层面,建筑师的话语权是很弱的,而我们在这方面应该做到更加专业化,当拿到一个项目后,建筑师应该给业主、甲方提供更多技术层面的深入研究。比如一个超高层建筑,它的高度已经被限定了,那么我们就要研究它的标准层平面使用率,做到多少是比较经济的。再比如防火问题、竖向交通问题的解决,只有在这些技术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给甲方更多的技术支撑,这样的话我们的设计才是有生命力的。这是我对超高层的看法。

城市综合体是地方政府最喜欢的项目,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特别容易拿地,地方政府也更愿意将土地交给有志于投资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商,因为这样很容易带动这座城市复合功能的完善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城市综合体在国内的设计水平并不高,只是在提高城市形象方面有些亮点,在其他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国内优秀的综合体项目方案很多都来自国外专业设计公司,他们对空间形态、商业布局都是在前期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国内设计院基本是在法规、规范、报审、施工图设计等方面作为顾问身份出现。但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是不拘泥于只做这些事情的,我们要有自己的创新。城市综合体不能用住宅的思路去做,一定要做好商业策划,设计师也是要和商业规划相配合的。建筑形象也要和城市综合体的形象相匹配,城市综合体是要面向大众的,并不像有些设计师那样,追求那些很酷的东西,城市综合体是一组很有亲和力的建筑。比如日本,他们的商业空间并不是很奢侈的,但一定是很亲切的、很宜人的。

北京五豪世纪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创建筑师李奇

李奇:

感谢畅言网给我这个机会与这么多优秀设计师进行交流。刚才在大家发言的时候,我听到了很多无奈,但站在设计师角度而言,不论是城市综合体还是超高层建筑都会面临很多问题,因为我们毕竟是服务方,所以我当初在设计院做过一段时间的项目负责人之后,受制于这方面的压力,于是出来自己做公司。出来之后,我谈一谈做城市化功能建筑的一些感受。在技术层面刚才大家谈了很多,我就不再细说了,主要讲一讲我理解的建筑师是什么样子的。我认为建筑师是一个披着艺术外衣的理性工作者,因为我们工作的根本还是要为城市规划、人们的需求、交通等方面考虑自己的设计,但是最后一定要给它披上一件崭新的外衣。

有时候业主会给我们提供一个他们的思路,而这个思路或者任务书未必是我们自己喜欢或者想做的东西,有这种矛盾也并没有谁对谁错之分。中国房地产从2001年的低迷到现在的火热,已经开始在改变了,从以前大刀阔斧向前冲逐渐变得相对理性了,他们会考虑项目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觉得未来十年至二十年,中国的建筑市场会越来越理性。

北京东方华太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总建筑师张雯

张雯:

畅言网举办的这个活动非常好,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交流。关于超高层建筑,我刚才突然想起了之前和朋友聊天时讲的一个小故事:中国人以前穷的时候都是骑自行车,那时候我们就特别羡慕开汽车的人,而我们现在有汽车了,觉得骑自行车反而是一个有益于健康的事情,家里有汽车之后再去骑自行车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所以我们现在的二三线城市在做超高层建筑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这种做法更契合中国人的心理。而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人们更加理性了。所以他们这样的建筑比较少。

现在设计师的工作是拿到任务书之后就开始向后做,而实际上应该是我们能够往前面延伸,帮助业主确定目标和投资方向,向前延展有时并不是设计师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咨询公司之前与设计公司配合,这是对这座建筑未来走势的最好把握。比如我们之前做过的一个项目,开发商首先要让设计师给他一个想法,包括项目的定位等。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专业的咨询公司介入,给一些前端的思路,这对于后期的设计走势是非常有帮助的,而这方面也是现在整个设计行业的缺失。建筑的最终形成并不是设计师单一的工作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上的相互配合。

 

责任编辑: Jing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