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银行机构管理部基建处 陈卫光
陈卫光:
我来自民生银行机构部基建处,对今天讨论的超高层建筑话题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认识很多建筑师所以对建筑行业也是比较熟悉的,今天能够参加这个活动非常高兴,也希望和大家多建立联系。民生银行目前也在做高层建筑,但建筑也不算很高,规模也不算太大。因为我是做技术出身,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在技术方面还是尽量少犯错,特别是前期施工要少犯错误,包括综合体也好、超高层建筑也好都是如此。现在社会发展很快,也产生了很多垃圾建筑,因为甲方赋予建筑师太多的责任了,有些东西其实甲方没有太多探讨,想做什么建筑还没有想清楚就要求建筑师开始设计。我们现在遇到了很多机会,社会在发展,特别是城市综合体,就像刚才布大师说的那样,有赞成的一面也有反对的一面,但是现在发展到这种程度也是没有办法的,它的使用率能够达到60%以上就很不错了。但是没有办法现在也要去做,包括城市综合体也是这样的发展趋势,我们能做的就是去研究如何把它做得更好,尽量少犯错误。
我也有一些城市综合体的经验和大家分享。综合体中的商业一定要有一个配置多少的问题,在北京或者其他一线城市,每1万平米的配置要求是80-100平米。另外,我们超市或商店的时候如果开车,就会发现很多地下停车场设计都是不科学的,很多时候可能就因为停车问题而导致项目失败。还有一个问题,可能有人会认为商业面积越大越好,但实际使用面积超过60%的商业很少,因为它不好用。其实这些都是甲方应该做的,现在反而交给我们设计师来做了。
李瑞林:
综合体我们做的比较多,接下来就谈谈这方面的感受和体会,城市综合体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实,超高层和综合体是分不开的,我们在项目中也做了很多超高层建筑,有些超高层建筑就在综合体的规划之中。在酒店、公寓方面,我们与万达也做过一些综合体项目,像万达这种比较成熟的开发商是有一整套体系的,前期定位、建造标准都是比较清晰的。现在的问题是万达这种商业模式一旦成功后,那些二三线城市的政府甚至是一些开发商都会去模仿万达的商业模式,在模仿过程中肯定会缺乏定位和功能方面的把控能力。从规模上讲,有些小城市人口不足,而城市综合体实际上需要10万人口以上至30万人口的规模才能被支撑起来,如果人口少运营就会出现问题。往往有些中小城市在定位方面对城市综合体不是很清楚,我们公司虽然在做综合体时没有前期策划,但我们可以从以往的经验中给业主一个很好的建议,也可以去找一些商业策划公司。
城市综合体的操作模式有两个层面:第一是技术层面,因为城市综合体从技术上讲是相对比较复杂的;第二是后期管理层面,也就是运营层面。对于设计院而言,在设计管理方面的要求很高,所以只解决技术难点是不够的,因为城市综合体还需要非常有效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方面我们也总结了几点:第一,沟通非常重要,每个业主的内部管理体系是不一样的,管理体系即由不同的人决策不同的事情、在哪个阶段决策哪些事情,这些都会影响设计过程和时间进度,所以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注重协调工作,在顾问公司介入的情况下设计院起到一个设计总控的作用,设计师要在各个侧面上协调关系,将不同时间节点和不同阶段回馈的信息与甲方的设计要求结合在一起,然后再做梳理、安排,把相关技术问题处理好,所以这些问题是非常考验一个设计团队能否顺利完成设计项目的能力的。第三,注意时间的控制,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必须有一个非常科学的方法才能把这件事情做成,有些项目一看就是超出了设计时间范围的。第四,后期在项目没有做完的时候可能就会有商铺入驻,另外还会有一些需求的改变。从项目开始到工程验收,这个综合体不是考验设计院的能力而是考验他的综合实力和管理能力,如果说设计院具备这个能力,说明他能做好这样的项目。

沙龙现场
姚亮:
现在对开发商来讲,做综合体项目分为两种,一种是像万达这样比较有经验的开发商,包括万科地产等,可能万达更有经验一些。万达不仅有一个专业的商业策划团队,而且还有一部分商业品牌与万达长期合作,比如有些品牌在某个城市没有入驻万达广场,那么到下一个城市的时候万达就有可能再引进他们了。万达的产品根据不同的时期也在变,比如一代产品和三代、四代产品,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地域,产品模式也在变。但感觉万达模式在二三线城市比较先进,但是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已经落后了。去年我们公司在东莞和万科合作一个综合体的商城项目,并且有建筑住宅和商街。那个项目开始投标的时候是我们和另外两家外资公司参与,其中有一家是新加坡知名的城市综合体专业设计公司,这家公司在世界各地做了很多综合体项目,那家公司的投标文本给我们做了一个展示,实际上文本和效果图在广告位的设置都有所体现,让人一看就是专业的公司、专业的设计。此外,他们还总结了9个必要元素,包括水景等。所以万科理所当然地和他们签约,而我们配合这家公司做设计工作。他们在入口节点的设计比我们专业很多,但是项目慢慢做下去之后我们发现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复杂的,最后甲方请他们做设计方案和建筑立面,是因为他们对立面的把控比较好,其他方面的设计由我们进行配合。城市综合体工程对国内而言会有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模仿,我们要超越国外水平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周芳:
我对城市综合体是比较感兴趣的,本身也是学这个专业出身。但是我们现在设计的这些建筑不是综合体而是一些商业步行街,我觉得这是非常困难的。真正有挑战性的建筑还是步行街,这种步行街是完全要进行销售的。之前我们也看过一个天津的项目,从建筑空间上来讲,那就是一个失败的项目,而现在是要把这个建筑拆除改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考虑业主今后销售,销售以后如何具备商业氛围。包括河北一家知名开发商在保定做的城市综合体,由崔愷大师设计的方案,我们一看觉得崔大师没有做过综合体建筑项目,从外形看,项目仿佛是一座大型的博物馆或宫殿,没有任何的商业气氛,只是从空间上显得很炫。城市综合体重点还是把建筑项目形态做好,更多的项目还是从立面和景观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建筑空间方面下功夫。
胡罡:
综合体这个词特别好,综合体就是什么人做什么事情,如果你不是个综合性的开发商,请的不是综合性设计师,就做不了综合体这件事。其实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我想说一点自己的感受,很多大设计院的领导都是学建筑学的,建筑学的这个定义中国历来就不存在,这完全是一个西方语系下的一个词汇。建筑学究竟是一个什么词汇,建筑学的一个分支是建筑工程师,我们的architect只把自己定义成是建筑工程师的话,那么他是不能被西化成为建筑师的。而我们今天的大部分建筑师是自我狭义了,其实建筑学本身在中国有一定的畸形化,我们国家的建筑学教育来自于梁思成先生,他们当时的一批人主要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将建筑学理论带到中国,构建了以清华为首的建筑系,然后普及到全国。当时,在那个体系下为什么把这个建筑体系带到中国,是来自于巴黎美术学院体系,也后来在西方建筑学世界里被大量宣扬的体系。而巴黎美术学院体系就是将建筑师片面化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他把建筑师当作是美术家,它更加关注于技术和专注领域的建设,但是你会发现咱们国家在这个体系下发展出来的建筑学、建筑师和建筑设计公司,只做其中小部分工作,就是画图和实现业主的需求。但是业主也是由技术人员组成的一个团体,于是在最近几年大量的出现万科、万达或者很多技术型开发商,他们的中上层领导大多数是从事建筑学建筑领域的人。这些人是极端聪明的,他们非常理解自己在这个行业内的定位。
现在是一个重新构建的时代,因为以前在讲究建筑形态的时候,技术是不占先锋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导是技术占先锋,人们用技术占领世界。每个建筑师都在不停地反省自己要多学习技术,而学习本身不是形而上的学习,而是了解到本源之后的学习,这是个非常大的挑战,为什么我们能更多接受这种知识性的交流,我认为作为一个建筑师来讲不应该是自闭的,他一定是一个集思广益同时又突破极限,如果你突破了一个极限到了上层以后,你会发现天地瞬间又广阔了。真正能称得上建筑师的人不能仅限于做好设计,这是我对建筑师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会后合影
幕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