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畅谈超高层与综合体  > 正文
畅谈超高层与综合体
发布时间: 2012-04-13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序:

3月22日,畅言网新一期设计师沙龙继续在梅兰芳大剧院召开,嘉宾们围绕“超高层建筑”与“城市综合体”两个话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设计师们分别从技术角度、建筑学角度、甲方角度甚至哲学角度出发,对上述话题深入分析、阐述,现场氛围热烈异常。

时间:

2012年3月22日

地点:

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四层

人物:

中房集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布正伟,北京东方华太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总建筑师张雯,北京时空筑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瑞林,筑博设计集团(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姚亮、建筑三部副总建筑师张小雷,北京未名空间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胡罡,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林琳,联创国际北京公司高级建筑师周芳,北京五豪世纪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创建筑师李齐,CCDI中建国际建筑师李睿,民生银行机构管理部基建处陈卫光、陈胜

 第一幕:疯狂的竞赛——超高层建筑

2011年6月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前中国正在建设的超高大楼总数超过200座,相当于美国同类摩天大楼的总数。未来3年,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楼在中国封顶!5年后,中国的超高大楼数量将超过800座,达到现今美国总数的4倍!毋庸置疑,超高层建筑对于推进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周边交通建设及旅游、酒店业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随着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的到来,许多二三线城市也已纷纷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新地标”,以助力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超高层建筑存在的种种弊病——巨额的投资和运营成本、高于普通建筑的危险系数、难于维系的生态环境质量等,也为房地产开发商、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建设者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幕起

畅言网编辑:

欢迎大家参加畅言网设计师沙龙,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超高层建筑和城市综合体两方面。随着国内建筑设计市场火爆发展,超高层建筑和城市综合体在我国渐渐增多,但是问题也随之产生,业界争论不断。畅言网一直关注热点话题,希望大家在今天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我们的讨论现在开始。

中房集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布正伟

布正伟:

超高层和城市综合体的课题非常有意思,我先来抛砖引玉。超高层是建筑拔高,城市综合体是让建筑抱团,这是近年来比较热点的话题,确实值得思考。过去我曾对超高层持强烈的反对态度,现在通过实践积累和国外的调查研究,逐渐转变认识。先来谈谈超高层建筑,我在临沂有个超高层项目,从功能分析、形体、城市美学方面,我们确实需要超高层建筑,需要一些激活城市的要素,这也能给市民带来便利,是城市经济综合发展的需要。我研究了一些超高层建筑资料,一位外国学者讲超高层建筑在全球化蔓延,热度很高。原因有四点:

第一,地价升高。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趋势,早些时期中国认为超高层建筑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这是片面的认识。超高层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重要城市节点,包括CBD、商业区的出现,密集的交通和人群。特别是美国,在商业区插入娱乐和休闲的功能,插入新的业态吸引了很多商机,使得城市中心区活跃起来。

第二,全球性地标的建设。现在世界各国打造城市竞争力,必须要通过打造具有全球品牌认知度的城市标志物,打造天际线,比如香港和上海。超高层建筑必须向高度发展,比如台北101大楼、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迪拜塔,这是象征财富和标志性的建筑。

第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超高层,有一定的良好作用。超高层建筑把城市加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缓解了占据郊区土地的压力,能够合理配置交通和信息网络,最终为减少能耗和有害气体排放提供新的机遇。比如广州有个大楼在“腰部”有个利用风能提供能源的设备,利用海风减少能耗11%。之前我总是觉得超高层建筑很不方便,缺少安全感,越往高处越不舒服。因为风力和地震,最高的楼可以达到振幅1米左右,高层建筑振动感强烈,以东京和美国的两个建筑做研究,测出的数值非常有说服力,没有大台风时有人就已经能够感到振动了。我之前对超高层建筑没有好印象,施工周期很长。

第四,911之后人们总结经验,思考为什么大楼会瞬间垮塌,如何让建筑更安全、更环保,总结出了很多经验,911事件对超高层建筑有反弹和刺激作用。芝加哥有个城市环境协会研究出一个表格,目前全球超高层建筑高度在400-500米左右,超过500米的少一点。现在正在施工有超过900米的建筑。超高层更多集中在亚洲和中东,欧美很少出现。未来变化有两个方面,超高层要走向亚洲,亚洲占据40%,地域已经迁移。第二,建筑的高度在不断突破,预计2010年世界前100个超高层建筑叠加长度要比2006年多出5公里。但是我搞不清是否准确,这是很疯狂的事情,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总是强调稳妥是不行的,比如上海要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没有高层建筑是不行的。北京总是吹嘘建设CBD,这也是要发展超高层建筑,三环上一些建筑没有拆的,将来都要拆。超高层有单体建筑,也有群体建筑。芝加哥就是群体发展超高层建筑,我在1992年专门乘坐游艇游览芝加哥,那里的建筑不是以单个出现,而是从群体上表现。

我觉得中国要在世界上拥有一席之地,没有超高层是不行的。但是话说回来,也有很糟糕的一面。现阶段高层建筑在我国遍地开花,见缝插针。比如在烟台海边的一些超高层建筑,根本不成气候,很没有道理,这是从城市形态上看。还有从功能设计和垂直交通设计方面考虑,我们的技术根本不成熟。所以说超高层建筑带来很多问题,这件事情还是要做,但是要科学化发展。因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要考虑在城市中的功能作用,比如对城市运行效率的影响,带来的人流、停车、交通立体化,大量的公共设施要充分考虑。要和城市规模、总体规划的走向、城市的实力地位相符合。现在天津正在发展高层建筑,竟然比芝加哥高层建筑还要多,这对城市竞争力有很大提升。要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环境的影响,思考对城市环境的干扰,市民能否接纳、建筑风水问题等问题。第二,要控制超高层建筑的高度和规模,正好作为一个衔接,行政中心的建筑高度到200上下,最多是250米,不能全部依照开发商的想法。我考察的结果是一般建筑在200-500米之间,还可以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超过500米,就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产生很多问题。北京的超高层建筑高度还可以,盲目往上增加高度是不可取的,要考虑天际线的问题。第三,通过学习,我认为外国学者很有道理。超高层建筑对全球化竞争很重要,作为一个国家的实力、财富和文化的象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超高层由于高度受了非常大的制约,功能大多是办公和客房性质,或者出租公寓,都是小单元体,这些东西是否拥有市场?酒店在最下面,真正有文化和修养的人不会住在几百米高空的。迪拜塔无所谓,因为他们是为了招揽游客,而一般的二三线城市则完全没有必要发展超高层,包括很多开发商也不愿意盖超过100米的建筑。第四,超高层建筑的安全设计和舒适度设计很重要,安全性设计方面,平面设计有三角形、圆型、矩形和不规则形,在风力作用绕度最好的是圆型,矩形抗风也比较好,三角形很糟糕。超高层建筑现在有一个发展趋势,过于强调“形”,走向另一个阶段就是做表皮,走向复杂化。超高层还有一个很难处理的部分,就是最高处的尖部设计。超高层如果不理性控制,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财力。这些不是设计师愿意做的,可以称为“被设计”,建筑师要有一定的话语权,要巧周旋,这是策略。第五,可持续理念和生态设计要做尝试。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超高层建筑在中国不要做太多,大城市可以发展一些,比如重庆目前也在做这样的项目,武汉也在做一个世界最高的建筑,我觉得这样很不合适。

北京时空筑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瑞林

李瑞林:

布总的发言非常精彩。对超高层建筑的分析,不管是规划层面、决策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要考虑很多,分析透彻。我们建筑师很少坐下来思考超高层建筑,大家都忙于做项目,只是经常遇到这种问题但是没有沉淀下来进行梳理。我觉得超高层建筑和城市综合体有时候不能分开讲,这不是割裂的关系。我们讨论的内容属于公建的概念,住宅超高建筑不是特别受关注。为什么出现超高层建筑?这是经济和技术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趋势和产物,任何事物发展到理性阶段就会看到缺陷,否则很难看到,欧美现在提倡回归自然的建筑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国家正在迅猛发展,从理性层面看,城市管理者和政府规划部门应该比我们更重视这个问题,应该从更高层面上对这些东西有个非常客观、清晰的认识和分析,然后划定出什么样的城市和区域适合发展超高层建筑。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这是城市整个规划和发展中尤为关键的,有了合理的认识和规划就不会出现相互攀比的现象。比如二三线城市盲目攀比建筑高度的现象。我觉得建筑师在这个层面的话语权和控制力度都非常有限,我们更多的是做下一个层面的工作,即如何和业主进行沟通,让他们在立项的时候能够更理性地选择,是否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实际上做超高层建筑要付出很多代价,当然地标和影响力是利益所在,在得到利益的同时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从可持续的角度如何衡量利弊。我们和开发商更多的是做这方面的工作,建筑师要给开发商更理性的建议。我们遇到的工程有的很不合理,比如建筑扩展开会很好用,开发商却非要追求高度。片面去追求高度有很多弊端,有很多技术、结构、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带来的环境、社会问题。因为科技越来越进步,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实际上是引导的方向问题。

目前在这方面确实没有进行很系统思考,从我们建筑师目前工作的角度讲,应该做的一是更多了解先进的技术,如果做超高层的话要做得更合理、更完美;另外一个问题是,建筑师还有社会责任,在我们接触的范围内尽量和业主做一个深度的沟通。超高层建筑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虽然不能把控它、左右它,但是我们要尽量在建筑师的层面上让它健康发展。

北京未名空间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胡罡

胡罡:

我是一个建筑咨询公司的建筑师,我们今天实际上是很轻松的座谈会形式,刚才两位老师营造出了很强的学术气氛。我不是一个纯粹的建筑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于张永和先生,第二个老师就是布正伟先生,我的工程实践经验都是师从于布老师。刚才布老师和李总都提到超高层的很多问题,从合理性、技术性众多方面,但既然有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大家还要做超高层?技术产生突破这是必然趋势,美国在上世纪出现很多超高层建筑,技术已经很可靠了。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历史,除了近代美国还有一群人也重视高度,比如欧洲的哥特教堂,因为神学追求高度。2002年有个电影叫《通天塔》,没有像《碟中谍》那样出现超高层建筑,一直在说“人”的事情。北京大学的学者董豫赣先生曾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通天塔》是基督教的故事,当人们崇尚上帝的时候就希望去接近他,上帝看到人们建设通天塔很高兴,但是意识到一个事情,人们到达了一定高度就会和他一样,于是上帝把这些建造的人分类,分成不同民族、语言、肤色,广布到世界。从那之后人们再也没有建设通天塔。美国为什么要建设超高层建筑,实际上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欧洲经过哥特建筑不在崇尚建筑高度,因为他们已经过渡到基督教文化国家。而美国和欧洲产生分歧,一直是清教徒国家,美国70%全部是清教徒。为什么探讨超高层建筑,因为美国崇尚“人”的价值,欧洲超高层比较少,中东和亚洲有大量的超高层建筑。我觉得超高层建筑不服务于功能和使用,服务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精神,一个是钱。

刚来布老师和李总谈论了很多超高层的技术缺陷。在精神层面上超高层服务于人和钱,这是选择的结果。另外在功能方面,从使用上讲,如今的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要深刻很多,中国古代没有超高层建筑,人们对于时间都很有耐心。今天的人们觉得高铁已经不够快,人生要浓缩在有限的时间里希望做更多事情,希望压缩空间。我们的城市由于聚集度越来越密合,产生区域效应,比如美国曼哈顿由聚集产生区域效应,之后发展到区域不经济效应,发展变得迟缓,美国走过这个过程。我们的国家处于快速崛起阶段,领导人一直强调先进性问题,先进性就是“精神”,精神才能产生带动性。所以超高层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国家资源很有限,但是人数太多,我们没有选择余地。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压缩再加上精神的需要,产生这样的结果很正常。

筑博设计集团(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姚亮

姚亮:

刚才胡罡先生从精神和应用的层面阐述得很好,为什么中国二三线城市如此热衷于超高层的建设,其实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规划主导,然后才是开发商的操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哲学的角度讲,人与人相处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被别人认可,包括在我们小时候的学习、成长过程中,都是要被人们承认的。尤其是一些二三线城市,他们也需要被人们承认,所以做超高层建筑的规划也是顺理成章的,体现了二三线城市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包括普通市民的想法,认为这是他们荣耀的体现。这是无法逆转的事情,只要开发商和政府能够算好经济账,那么超高层建筑将会越来越多。而且中国的人口密度和国外一些国家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二三线城市,人口密度也是非常大的。目前,在国家的政策影响下,我们住博设计也是在做综合体和超高层的建筑的规划设计,大部分集中在深圳、广州、北京这些一线城市,二三线接触得很少。

在和甲方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在做综合体或超高层建筑时都是信心满满,在讨论方案时,他们谈论最多的不是功能方面的事情,更多是关注建筑的形象,而这些项目也都处于城市核心区的位置。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和甲方进行沟通并加以引导,这种情况也是没有办法的,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视觉感受和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

 

责任编辑: Jing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