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沪上设计师畅谈标志性建筑
发布时间: 2012-05-08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序:

2012年3月30日,畅言网系列设计师沙龙活动在上海召开,嘉宾们围绕“标志性建筑”话题展开讨论,大家在针对具体话题展开讨论的同时,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时间:3月30日

地点:上海,港泰风茶餐厅

人物:华镭,查普门泰勒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勃,加拿大DGBK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鑫,上海华东发展城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绿色机电事业部副总经理;王欣,NBBJ高级建筑师;王蔚,素影设计顾问事务所设计主持;唐悦灵,CCDI中建国际主创建筑师;李兆奇,CCDI中建国际高级经营经理、注册结构工程师

幕起

畅言网编辑:

欢迎大家参加本期畅言网设计师沙龙,下面我们就针对本期话题“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建筑的标志性城市?”展开讨论。

李鑫 上海华东发展城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绿色机电事业部副总经理

李鑫:

我们就从王澍说起吧,王澍设计中央美院象山校区的时候,我觉得中国能和他媲美的建筑师只有刘家琨。真的没想到他成为是国内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我觉得当之无愧。他确实把地域建筑和文化建筑与当地的人文、艺术相结合,说出了自己做为中国建筑师的一些想法和感觉。他的作品不伟岸,也不高耸,但给人以启迪和冥想,也许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标志性建筑。

反观如今的北京、上海,虽然有很多标新立异的高楼大厦,但这些建筑看来看去,感觉都是似曾相识,很难说有哪个建筑会让你有感觉耳目一新的感觉,都市里的所谓标志性建筑除了通过高度、形体怪异,体现领域感以外,再无心灵的启迪感。

唐悦灵 CCDI中建国际主创建筑师

唐悦灵:

国内对标志性建筑的高度要求可能有客观原因。我们当前多数情况下认可通过建筑的高度来衡量地标,我觉得有时候这是一种方式,但是地标建筑未必就是很高的建筑。

下面我通过自己参与的项目来谈一下对地标的感触。比如我们在嘉定区的一个项目,当时业主和我讲,要在这里做标志性的综合体项目,包括商业、酒店、办公、公寓。与这个项目斜对角的保利大酒店约200米高,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将其做成当地的地标,让它超过保利大酒店,这是很难的。所以最终我选择了一些折中的方法,可能在国内会觉得有些牵强,但我认为还是可以接受的。

有时候地标不是因为它有多高,而是因为对场地的控制和对场地的融合以及能够如何提升这块土地的资源和价值,我觉得这是我更关注的问题。当时,为了强调它的地标性,我们做了很多模型,主要分析城市的界面、城市的推进性,从各个角度考虑它跟周边环境的融合,对每个主要场地之间都要形成互相呼应的关系。这个方案最初申报给规划局和甲方的时候,他们都认为这个方案是地标的方案,但可能是次地标不是主地标,但是我们要把这个特色发挥出来,而且最终还把甲方的价值做到了最大化。

所以我觉得在实际项目投入成本不会非常高的情况下做地标建筑,综合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可能不是高度问题,更多的是一个平衡的问题,如何去把这些人的心理要求经济要求等都做到很好的平衡。此后我也是感触颇深,其实这个项目开始设计的时候也想做成百米高楼,而且我们做了4、5轮方案,都是百米高层,甚至计划建到150米左右,但是这样的方案与场地的融合、周边的关系结合之后,感觉处理得非常突兀,不仅喧宾夺主,会增加项目成本,也与前期的规划相左,最最重要的是没有为地块带来更多的。

地标这个东西我觉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做好实际项目和高度的平衡是很需要我们多做比较的。甲方说要做两三百米的高层,不假思索地设计、建设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从设计角度讲,设计城市地标很多时候还是要全方位考虑的,比如城市界面。国内项目的设计周期很短,对周边的考虑还是有些欠缺,新区和老区,新旧建筑,都要考虑。

另外,文脉可能对很多设计师而言是“忽悠”甲方的一个说辞,但很多时候要尊重当地一些文化差异的。为什么王澍的作品很好,就是因为他尊重了当地的文化;为什么他会获得普利兹克奖,因为他把自己认为的中国化做了一个很好的整合,是一个资源平衡的过程,所以我认为我们将来的城市地标还是要考虑地域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悦榕庄,三亚的杭州的都不一样,但是两个项目都很高端,因为它们都尊重当地的文化,用了当地很多的文化符号、文化概念,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很生态、很本土化,可它却是一个非常高端的酒店品牌。为什么能成为地标性建筑?地是地域性,标是标志性,要标志了当地的文化,才是一个建筑,所以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地域,我认为这是设计上应该考虑的东西。

再举一个杭州临平项目的例子,这个项目是一个三万多平米的老厂房,保留建筑,我们对它进行了改造,新建部分项目大约7万平米,地下1万多平米。当时甲方希望将此项目做成当地的地标建筑,因为项目的斜对面是步行街,做设计的时候我们考虑如何让它成为地标,到现场考察之后,我们发现很多东西很有趣,因为最初的方案是做成玻璃盒子,可能会做很大的幕墙,可能做得很炫,但是去过现场考察时候就没有这样的想法了,因为发现旁边的保留建筑是红砖建成的,有很好的绿色植被,有很好的生态系统。

所以开始我们想到的是新建的建筑会与周围建筑完全不同,做出它的个性,但是多轮方案做出来之后,我们觉得还是要尊重当地文化,尊重城市界面,尊重老百姓的认可度。这个项目目前已经开工了,改造部分70%可以完工,新建项目的地下部分已经在建。

招商的时候甲方说他们当时以为我们会把建筑全部翻新一遍,因为项目是一个老丝绸厂的改造,我们尊重了很多之前的元素,又增加了一些现代元素,但并不抢原来的风头,新建建筑为了和老厂区呼应,高度并没有设计得很高。考虑到周边建筑的压力,包括整体环境,做完方案之后,甲方觉得高度做低了,但当我们把所有的手工模型让他们看过之后,甲方觉得这个方案很好。我们对地标的理解就是要给甲方最好的选择,让他们能接受这样的选择。

通过这个项目取得的成功,甲方又将很多项目的设计工作交给我们。近两年楼盘销售不是很好,但是我们这个地标建筑的设计把商业、文化都考虑进去了,尤其是杭州的丝绸文化、历史渊源,使得这个项目体现了很好的经济价值。

个人观点是:觉得地标未必就一定很高,而地标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精神层面,就像我们买件珠宝一样,那些有故事的珠宝也许它的纯度不是最高的,但是它一定是最受人欢迎的。所以我们希望建筑是有故事的,有故事的建筑为其成为地标建筑增添了可能性。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