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
包括甲方在选材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使用一些好的建筑材料,在项目的质感方面是会有很大提高的。但是现在的一些业主并未完全意识到这一点。
项聿鑫:
我们现在设计项目时,基本是将住宅上使用的材料用到工业建筑上,到现在为止,甲方对我们的材料使用基本是很满意的。一些甲方领导看到项目设计时,一般首先不会过问项目的成本问题,他们基本会肯定我们的设计方案,即使花费的成本再高,只要受到领导的表扬,他们都会觉得物有所值。
比如我们设计的一个项目,在外面根本看不出它是一个工业项目,就是一座写字楼,而且玻璃幕墙很多。其实这个项目也有一些缺点,项目的南面和西面是玻璃幕墙,在使用过程中是很热的,而且中央空调不是很好用。但是经过市领导包括社会及工业园区内部的好评之后,他们就觉得投入的成本很值得了。当然,为了吸引眼球而过量的投入也是不可取的。
另外,国内现在的材料质量与国外也是无法比拟的,国外的一些材料生产厂家可能只为某一个项目生产材料,所以材料的生产加工更加有的放矢。我觉得促成一个好的项目是包含多方面原因的,比如设计师要比较强势、业主也要大力支持等。而我们国内的设计师可能只是在某个局部的材料使用方面有相应的话语权,比如面砖的选择,材料颜色的确定等,很少有特定为某个项目定做材料的情况。
我们在方案初期给业主做汇报的时候会介绍得比较清楚,通过效果图给甲方一个项目的大致方向,在汇报的时候也会把相应的材料向甲方推荐。比如彩板,人们对彩板的理解是不同的,可能有些人只将彩板理解为铁皮房子,之后将样品给他们观看之后才慢慢理解,理解之后他们也会慢慢认同这种产品。我们目前正在上海设计一座机械加工厂,仅看外立面是无法分辨出它是工业厂房的,但这确实是需要业主投入一定资金的,现在我们已经说服业主将这个项目做成绿色厂房,既然已经花费了很多,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再追加投入一点点,从而取得一个很好的成果。
我觉得工业项目的市场相对好做一些,毕竟它是以生产为主,不会像其他建筑那样要求很高。可能有些年轻设计师觉得工业项目设计没有技术含量,但我觉得长期做下来之后还是很有意思的。
魏利金:
工业项目设计师受到的责备不多。作为建筑师而言,设计出的作品让所有人认可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
畅言网编辑:
如何能保证工业建筑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具有艺术元素的东西?
项聿鑫:
我觉得还是要结合项目的功能添加一些相应的元素,如果强行植入,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把烟囱设计得艺术一些,我觉得这是很难的,因为会有相应的规范,包括与建筑物的距离、烟囱资深的高度等。
魏利金:
工业建筑一定要结合结构设计去做,不要为了造型而做造型。比如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的垃圾焚烧,这类项目在外观上看去根本看不出是做垃圾焚烧的。首先,相关部门会将垃圾焚烧的厂房融入很多民用建筑的元素。另外,刚才您提到要从的问题,垃圾焚烧项目基本是3-4个烟囱,因为它是一台焚烧炉对应一个烟囱,而且烟囱的外观处理得也非常美观。比如有做三角形的,有做椭圆形的,还有玫瑰形的。不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都要有一些亮点。
朱磊:

朱磊,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工业设计研究所建筑师
大家讨论的都是工业园区的工业组群,获得建筑大奖的设计主要体现的是建筑空间,一些富有功能性并结合室外环境的厂房形成风格统一的空间,我们做的那个花园项目就是主厂房使用了黄色石材,过渡衔接部分采用了相同颜色的彩色钢板,办公楼设计了一个很大的门洞玻璃体,把整个园区做活,该项目也获得了奖项。我觉得在工业园区的空间处理和材料运用方面可以进行大胆尝试。
畅言网编辑:
在旧工业厂房的改造、翻新以及重建方面,我们应该如何操作?
朱磊:
最近我们正在做山东某个项目的厂房改造工作,业主要求将企业旧仓库和前方空地与办公楼连接起来,保留原有建筑的主体结构,在前面做一个大型广场,园区内拆除了一些建筑,并使用了绿色、紫色涂料,结合景观灯进行处理。
魏利金:
北京最有名的改造项目798就是利用旧厂房,也是处理的非常好看。
项聿鑫:
不知道大家是否去过北京首钢的工厂,我们前些天去参观,厂房的外部都经过了处理,可能内部的处理程度还不大,预留给以后进行开发。另外,以前的北京棉花厂改造得也很不错,现在这种旧工厂项目比一般的写字楼还受欢迎,很多设计室和建筑工作室都设在那里,原因就是大型空间会让设计师们有发挥的余地。
前两天去一个厂区参观,那里有三个直径几十米的大罐子,以前用来存放液化气,现在将几个罐子完全改造,里面设置了展览馆,外形完全保留原样,上面加了一个轻钢屋顶,罐子表面开了许多洞,于是中间就可以做很多轻质楼层,再添加一些柱子和玻璃体块,我觉得这个改造很成功。场地旁边还有一个厂房,项目是结合它的风格一起改造的,现在正在施工。另外,很多厂房改造的餐厅也很好。
李海庆:
工业建筑改造绝对是个值得探索的领域,也许几十年后就会成为设计师的主业。
魏利金:
随着各个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将来各工业园区都可能变成城市中心,不可能将这些建筑全部拆除,肯定是要进行改造工作的。
李海庆:
随着时代变化,厂房可能废弃,不再用于生产,可能改造成物流场所,这的确是值得业内人士思考的未来的行业发展目标。
畅言网编辑:
接下来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垂直城市方面的话题。
魏利金:
如今在人口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建筑向空中发展无疑是全球建筑发展的趋势,但我个人看来这未必是好的趋势。如果一个人在一栋建筑里将所有的生活需求都解决了,绝对不会舒适。对于地大物博、人口不多的国家,比如美国,很少建造高层建筑,因为人住在地表是比较舒服的。对我们做空间结构设计的人员来说,发展高层建筑当然能提供一种挑战;不过论个人居住生活的舒适度,高层比地下要好些,但是当然不如地面。
项聿鑫:
新材料的使用非常关键,如果只用钢筋混凝土,往上发展的空间就会有局限。如果所有人都住在几百米的高层空间里,这种设想并不现实。尽管世界人口仍在增长过程中,我认为渐渐会达到饱和继而会下滑。
李海庆:
按照80岁的人均寿命来说,如果一个人在楼上80年不下楼,这是种什么概念?或许基因、物种都会发生变化。虽然高层建筑能满足生活的方便性,但是在地表上居住能去爬山休闲,在高楼上很难想象能搬来一座山。
魏利金:
高层建筑是不得已的建筑形式,因为人总要满足生存需要。
朱磊:
垂直城市肯定会有相应的地下空间,就像高楼就会有很深的基础,譬如中关村体系的整个地下都是停车库、商场,垂直城市的地下空间对建筑消防的压力是很大的。
陈丹:
我看过非洲一个很高的高楼,欧洲就不大愿意建这样的高楼。我看到新闻说中关村计划建造超过国贸三期的高楼,而欧洲和美国的高层建筑没有那么多,不能不承认他们的理念更为先进。
魏利金:
美国许多高层建筑室外都有钢材漆,在我们看来,根本谈不上城市美观;中国一般会把这种结构放在建筑内部,我想可能还是国外将人的重要性看的更高,相比就弱化了建筑的重要性。我之前说过,四年之内,全国经过审批的超过200米的高层建筑有800栋。一个小城市都希望建造三四百米的高楼,有这种必要吗?我认为中国现在还没有达到建造这种高楼的阶段,基本还是出于政绩的角度开建高楼。今年结构工程业界开始关注居住舒适度,过去这一问题一直被忽视,不仅是建筑安全性,还要考虑人在高空中生活工作的舒适与否。
项聿鑫:
对消防问题的考虑往往都是地下空间,我们的消防设计都是模拟日本、前苏联和美国的设计,再结合中国国情加以修改,考虑到规范性的缺乏以及楼内人员的培训不足,一旦高楼发生火灾,逃生的几率不高。国内现在不断出台新的消防规范,我们在天津有个项目,打算应用新消防规范,但目前还没颁发。一个规范的产生要经历三四年时间,这段时间会发生很多事。包括现在的建筑保温材料问题,让我们很纠结。如果全部使用“A级”防火材料这种“一刀切”模式,也不合适。假如现在的挤塑板“A级”防火材料好用又便宜,我们都会采用。但是针对很多小型建筑项目,没有好的防火材料选择。很多地产项目还在使用挤塑板,不可能用涂料、贴面砖再加岩棉。目前,建设部和公安部没有人员来协调这个问题。

会后合影
幕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