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走出建筑失语困境的蹊径
——评《典型化表意视角下的中国古典建筑原型体系》
发布时间: 2012-01-05   来源:互联网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近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刘洋博士所撰写的《典型化表意视角下的中国古典建筑原型体系》论著,十分兴奋。拜读之余,有一些感受和感慨,在此不揣浅陋,以就正于刘洋博士和读者。

“原型”是中国建筑之根

该《论》选题的实质重在对于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原型的探索。“原型”是这个体系产生及其发展的本原,是中国建筑文化之“根”。无疑,这一探索是十分重要的。这一选题为研究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亦即研究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文化提供重要的又不失新颖的思路。

作者宣称该《论》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前人实践的解析来为我们今天的实践提供借鉴与示范”。无论是对于“中国建筑美学研究的深化”或是“走出建筑失语的困境”,在当前中国建筑学术领域内所进行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或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的双轨道上都是迫切需要的。而明确将研究对象界定为“中国古典建筑体系”,提出从“典型化表意视角下”去追究中国古典建筑原型的探源之路可谓另辟蹊径,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深入而系统地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范畴,中国古典文论、诗论、画论、乐论等经典文艺理论以及古典礼制中的要点进行挖掘、疏证、外延,并与所引入的相关学科,诸如解释学、心理学、符号学、语义学的方法,将赋、比、兴三种创作手法推向三种表意方式——“塑造典型”、“创作象征”、“营构意境”的转换,以类型学为基础,实现中国古典建筑原型的解码,从而将此体系的原型按代码划分为构筑技术原型、空间句法原型、模件语义原型,从而达到建构一个系统的建筑表意理论框架。这样的研究思路和论证方法,在此之前的学界有关中国建筑文化的学术活动中还属鲜见,颇有在当今几成时尚的自我否定的文化沙漠化中出现的一脉清流之感。令我们不无激动的是,该《论》对“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研究,广泛涉及这一体系发生之源及其发展之流的时空域,从引述到阐释,从分析到升华,实际上,它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铺平了道路,也给其他学人提供了可行的研究途径。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