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风急火旺屡挫屡勇的生态城建设
发布时间: 2013-09-10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中国为何会被如此看好?

“西方土壤里造不出生态城。”曾参与过东滩、万庄和天津等多个生态城规划的董山峰说,西方已趋完结的城市化决定了他们只能改造生态社区,平地而起一座新城只能是幻想。

而即便改造生态社区,在国外亦是阻力重重。生态城概念的发明者理查德·瑞杰斯特告诉南方周末,在其所在的伯克利,人们一边谈论气候变化带来的痛苦,一边拒绝谈论与生态城有关的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任何话题,“他们担心任何可能的改变所带来的风险”。

在“生态城之父”帕勒海默看来,中国有更好的可能性来实现一些大胆、激进的计划。“在西方,媒体的聚焦令政客变得谨小慎微。任何快的、新的、冒险性的尝试对一个政客的政治生涯来说都是危险的。而在中国,官员有更大的自主性来拍板。”

残缺的明日之城

“一只老虎,如果只有三条腿、一只眼、半个肺会怎样?很快饿死。”

“我相信中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愿望是真诚的。”作为“生态城”一词的发明者,瑞杰斯特的理想是一座不打折的“全景”生态城,他的定义很简洁,“一座与自然平衡的城市”。这座城市里没有小汽车,只消耗很少的能源,所有的建筑徒步可及,有大量土地供动植物栖居,穷人也能住得起,人类的艺术、科技和生态智慧在此表达……

瑞杰斯特说,“但就像在美国一样,小汽车仍被大力推广、设计上存在诸多缺陷、建筑缺乏想象力等可能令这些美好的愿景变得一文不值。”

梅嬉蝶并不笃信,“别搞错了,生态城可不是什么慈善项目,所有参与其中的房地产开发商都想要、也需要牟利”,“当黄柏峪最终变成了一个‘不可持续’的项目,参与其中的NGO、政府机构和他们的商业伙伴都从舆论上或资金上有所收获,他们从中变得‘可持续’了。”

“我们应当拒绝那些唯一目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赚钱的参与者。建设一座真正生态城的参与者必须同时是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帕勒海默谆谆告诫中国的实践者们。“有的生态城就是炒作,打着这个旗号来提高影响力。”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教授直言。事实上,以生态城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项目并不罕见,云南洱海国际生态城、郑州新田生态城因此被诟病。而即便不是单纯的房地产开发,中国通往真正生态城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观念、体制、政策、资金、技术,一个都不能少。

崔志文表示,曹妃甸生态城目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体制。作为整个项目的中枢——生态城管委会的资质并没有被上级部门认可,独立的财政体系也无从建立,这势必导致招商引资的困难。对一个造价昂贵的“示范”标本而言,缺钱、缺项目无疑是头等大事。

最被看好的天津中新生态城,也不乏烦恼。“有些决定已经被修改了,很明显是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自言最早将生态城概念带给天津的帕勒海默有些惋惜,“它本来不应该在生态上有任何的折中妥协,但是这个项目已经走得很远了。”

王如松担心,现在天津中新生态城的产业用地仍嫌不足,而没有产业支撑,纯粹是房产项目的话,就无法实现就地上班,最终可能成为北京回龙观、天通苑那样的“睡城”。“天津还没有失败,但它是残缺的。”在瑞杰斯特眼中,中新生态城的建筑设计缺乏可称为生态城的特征,而只许诺20%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实在糟糕透顶。

在瑞杰斯特看来,不完整的生态城意味着人们永远无法知道真正的生态城会如何运作,也注定不会成功。“一只老虎,如果只有三条腿、一只眼、半个肺会怎样?”他的答案是:“很快饿死。”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