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
发布时间: 2013-09-11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转载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3.4"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现自然生态原则

规划范围内地址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规划采用了层次分析法与地理信息系统叠加结合的方法对规划范围用地进行基于生态因子的适宜性评价,分别对砂土液化区分布、天然地基利用、桩基利用、多年地面沉降累计量分布、地震烈度分布、地下水水位、盐渍化等因子进行了评价和叠加分析。在评价分析结果基础上,结合蓟运河古河道、污水库缓冲带和廊道宽度限制要求划分禁建区、限建区、可建区和已建区(图3)。

图3: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四区"划定图

以上述环境和土地承载力分析为基础,辅以基于紧凑城市理念、宜居城市理念、就业居住平衡理念的容量分析,规划最终确定生态城的合理人口规模为35万人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60平方米,大大低于一般城市的指标。

3.5"生态格局优化"体现自然生态原则

区域的整体生态格局与生态网络是城市生态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建设一个稳定健康的城市生态系统的前提。

规划保留了从七里海湿地连绵区通向渤海湾的区域生态廊道,同时强调了内部生态结构与区域生态格局网络的衔接。依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理想的生态"斑块"(patch)是接近圆形并保持自然曲线边界的,它应当与向外放射的指状"廊道"(corridor)连接在一起,通过廊道与外部的"基质"(matrix)相连。以此为理论依据,规划形成了以中心水域为核心的放射型、网络式生态格局(图4)。

图4:空间结构图

1.规划中的核心"斑块"被称为"生态核",是以清净湖(治理后的污水库)、问津洲(现状为高尔夫球场)组成生态城的开敞绿色核心,发挥"绿肺"功能,为生态城提供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

2.核心"斑块"的边缘被称为"生态链",是环绕"生态核"的蓟运河故道和两侧缓冲带,以及点缀其间的若干游憩娱乐、文化博览、会议展示功能点,结合健身休闲的自行车专用道形成"绿链";

3.规划中的"廊道"一共有6条,从"生态链"向江海("基质")连通,将建设用地划分成适宜尺度的片区。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