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纵论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  > 正文
朱锫讲话实录
——2012中国当代建筑艺术论坛
发布时间: 2012-02-08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著名建筑师朱锫

我觉得这本《年鉴》能反映建筑界经常发生的事情。我也参与过一次工作,体会到难度很大。在前几年建筑界学术氛围很活跃,包括我上学的时候。《年鉴》讨论会能坚持每年来谈一次,讨论的不是简单的工程设计,这确实很难得。在座的嘉宾不仅仅是建筑师,还有社会各界的艺术界人士,这是很好的交流机会。

两馆项目其实是三馆并列,我参加了中国美术馆的投标。从工作中看,每个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内容不同,每个馆呈现的内容自然不同。实际上我们面临同样一个问题,在做设计过程中,拿到任务书后三馆同时竞赛,我们有一个困惑。任务书说让设计师考虑三馆的关系,但是在同一时间,三群人在做三个项目,实际上我们没法去交流,不知道如何进行。这其中缺少了城市设计的环节,这应该是和三馆同时展开的,城市设计才能解决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筑设计让建筑师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整个竞赛的给建筑师造成的困惑。

另外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是,如果说我们不考虑建筑与周边的关系,我们就丧失了重新整合鸟巢东北侧土地的机会,我们开展工作比较困难。在我的设计费方案中提出了一个概念,但是没有意义。未来三馆如何协调,如何整体把奥林匹克的资源整合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三馆都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留意,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做决策,保有一种态度。实际上建筑师在设计最初的时候有一个很强的设计走向,空间要为展品服务,这不是存在问题的地方。传统美术馆要求展品如何被陈列,今天随着艺术的发展,现在不仅仅是看,有些人把美术馆作为自己交流、文化活动的场所。虽然还存在很古典的美术馆,但今天很多美术馆都开始寻求突破,是开放式的,售票的很少。这个趋势代表了今天的美术馆不仅仅是展品,还要当成人们活动的场所去理解。如果选择不同的理解方式,自然应对的是不同的设计,带来的是不同的解决方案。美术馆都是封闭的盒子,在设计最初建筑师就决定了它的走向。

刚才刘托所长谈到的关于本土化的问题,这也是建筑师做文化建筑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中国美术馆任务书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中国的、民族的、国际化的也好,可能会提出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不能狭隘的理解成乡土建筑,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乡土是建筑的一部分。本土有更多的含义,本土强调的更多的是和当代文化结合。我特别习惯原意表明,刚才刘托所长的潜台词是,中国近代传统建筑试图建立中国民族性,做中国风格。我觉得这个是悲剧性的结论,我们太想做中国风格、特征的建筑。我们老一代的建筑师到我们这一辈一直在为中国性做探索,我们得到的90%的结论是中国传统性,往往是传统的演绎,这是让我们值得思考的事情。

同时我们看日本,当时和中国很像,到丹下健三有明显的分水岭,从那以后至少不追求自己的民族主义特征。用一种很当代的方式,通过本民族的文化来表现,很强烈的区别于西方的现代风格,但是伊东丰雄、安藤忠雄、妹岛和世的一代,日本建筑师处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很有意思的成果。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筑师要从内心出发,我们都有一个基本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给予深入研究了解。但是如何让传统文化不走向具象的演绎,是今天建筑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回到今天说的三馆,从建筑师的角度我觉得面临很多要回答的问题,实际上这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答。我也只看了两个工艺馆方案,很难评价,我们自己在做中国美术馆的时候确实有一些困惑和思考,所以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点击查看更多嘉宾讲话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