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摄影家林铭述
非常感谢给我一个机会来参加这样的会议,我觉得每年有这样的艺术年鉴发布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我就简单的说两句,一个是刚才大家说到的民族化和本土化,因为这个问题的确存在,尤其是我自己是搞音乐和摄影的,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凡是民族化或是本土化的东西,结果一定是很遭的。为什么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如何把艺术融化,而且一个真正好的建筑艺术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东西,从历史上来看,建筑也好、音乐也好、其他的艺术形式也好,真正高峰期的艺术应该是个性化的,当然它也离不开时代的烙印,这是肯定的,没有办法。
本身它也是应该是超前的,这点在建筑上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畅言网关于丑陋建筑的评选。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当时让我参加但我没有参加,当然这是存在私心的,但是评选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因为在中国不能讲实话,做音乐也好、文学评论也好,不可能真正去批评,这和国际上是非常不同的。丑陋建筑的事情从某种程度来说打破了一些常规,大家可以讲实话了。但是丑陋建筑评选过程中的几个阶段呢,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也是我觉得在中国不能理解的,选最丑的建筑没有问题,但是也把我认为不丑陋的建筑评选出来了,这也是不能理解的。可以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沈阳方圆大夏,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诧异的建筑,我不能理解的就是人们每天都在北京盘古大观经过,为什么每年房地产商还是去找李祖源做设计。设计不出好的作品,但是他在中国还这么受青睐,这也是一个悲剧。当然我刚才也讲到,有一些好的作品是超前的,比如央视大楼,它怎么会是丑陋建筑呢?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真正的建筑是不能靠群众眼光评判的。因为它是超前的,历史上90%的作品都是之前没见过的,因为建筑必须是超前的,和一般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是个性化的,这才是建筑。所以我觉得在丑陋建筑在评选的过程中不能依靠群众投票。
另外,我觉得《中国建筑艺术年鉴》非常有意义。同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也有一个鲜明的例子。因为刚好我都和中国建筑艺术院都参加了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一些。刚才王院长也讲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个有传承人的、必须是活的、必须是带有表理性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它跟工艺美术馆是不同的。其实我最喜欢的是自然形成的东西,我曾经多次和一位建筑规划设计大师交谈,当然他现在已经不做实际工作了,当时我问他最好的规划是什么,他说最好的规划就是没有规划的城市。这就说明了一个自然形态。我们有很多的遗憾的例子,比如北京的东四市场,我小的时候就生活在那里,当时最有意思的就是庙会,那种生动的景象我特别希望能再现。再比如潘家园遗址,当它作为旅游胜地的时候,国际上所有的旅行者都认为它现在只是一个框框,其实就没有以前有意思了。所以我特别希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馆里有更多活的东西,也就是带表演性的东西,即使没有大剧场,也应该有个小剧场,甚至还应该有戏台,因为所有的工艺都是应该有人在表演。比如说做陶瓷、做剪纸,应该有一个表演的过程。这就是我个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想法。谢谢!
点击查看更多嘉宾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