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陈铭忠
我和大家一样,参加这个会非常高兴。今天听了很多专家的讲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今天主要讲两个内容,一是关于《年鉴》,另一个是关于设计。因为没有事先做准备,所以我就说几个希望。
今天我得到了一本《年鉴》,我和王明贤先生是经常在一起工作的,和顾孟潮先生也共事过,所以看到这本《年鉴》后,我和顾先生的心情是一样的,觉得他们很不容易,能做到今天这样,我感觉非常好。在现阶段我能看到《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应该是名符其实。从书的分量来讲,和过去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以前是铅字印刷,如今从亮度、纸张上看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内容我还没仔细阅读,所以我建议为了提高书籍的质量,与会的人应该提前一周能够看到《年鉴》,拿到之后阅读以下才能提高会议的质量,也能讨论得比较具体。第二就是它的服务对象,我去年就建议过要有一个英文的目录,因为我要是找我就先找国字号书籍,读者第一眼看到之后,觉得这本书很重,他就会想知道能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国家的建筑艺术到底包含什么内容。所以我觉得你们应该很注重这个事情,从内容方面要好好把关。
建筑行业这几年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所以我认为《年鉴》里面应该有比较好的分类,分为工业建筑、办公建筑等。我现在退休十几年了,所以就到很多地方看了看,发展建筑是非常的丰富多彩,有好的也有差的,而且对建筑的消息我也非常关心,比如华西村要建一个300多米高的建筑,我觉得这太浮躁了。这些消息我觉得在在这本书上应该有所反应。我作为一个做建筑的人、作为建筑系的老师,有责任告诉编辑们这个重要的信息。看到《年鉴》我就想在其中找到我所需要的内容,如果是外国人要看或者是国内的开发商、设计单位人员,甚至学生,它的影响范围应该是相当广的,应该让他们看到一本有形象、有文章,有代表性的《年鉴》,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的内容都应该有。感谢大家!
点击查看更多嘉宾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