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言网:BIM软件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工具,重要的是建筑设计思想方法的改变,您认为思想方法的改变指的是哪些方面?
过俊:建筑设计思想的改变可以从空间设计、性能化设计说起。
我们知道最早的建筑的营造都是基于空间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筑设计与建造逐渐分离,作为这两个环节的联系纽带——图纸,或者说画法几何应运而生。这是一项将三维空间投影到平面表达的技术,几乎所有的建筑师、工程师在学校都是接受这种方法的培训,然后在项目实践中展开工作。而正是这种设计方法的局限,使得设计师、工程师常常割裂的思考和设计我们的产品——空间,设计一个空间却要以三个平面的视角来完成。甚至有的时候仅仅使用一个平面视角来完成设计——例如机电专业设计空调管线。BIM的出现让建筑师、设计师彻底有机会回归建筑设计的本质——空间设计,并且得以释放原来二维状态下的局限,用三维来思考建筑。
如果说三维空间设计关系的是建筑物的好不好看,那么性能化设计大多关系的是建筑物的好不好用。利用计算机进行建筑物理性能化分析,国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甚至更早,早已形成成熟的理论支持和开发出丰富的工具软件。但是在CAD时代,无论什么样的分析软件,都必须通过手工的方式输入相关数据才能开展分析计算。而操作和使用这些软件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甚至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才能完成,此外由于设计方案的调整,使得原本就耗时耗力的数据录入工作需要经常性的重复录入或者校核,使得包括建筑能量分析在内的建筑物理性能化分析通常安排在设计的最终阶段,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姿态。这些最终导致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无法非常方便对设计方案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性能化计算分析,或者建筑设计与性能化分析计算之间发生严重脱节现象。 利用BIM技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创建的虚拟建筑模型已经包含了大量的设计信息(包括几何信息,材料性能,构件属性等),只要将模型导入相关的性能化分析软件,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原本需要专业人士花费大量时间输入大量专业数据的过程,如今可以自动完成,这大大降低了性能化分析的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最重要的是他不仅改变了我们建筑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甚至颠覆了我们评价建筑设计好坏的标准。

天津港邮轮码头
畅言网:在您的具体设计工作中曾经有过哪些应用BIM软件的案例?结合具体项目谈谈这个技术的优势和劣势。或者您了解过、接触过哪些BIM应用的成功案例?
过俊:天津港邮轮码头、世博会国家电网企业馆都是CCDI应用BIM的成功案例。它们分别是2009年和2010年全国BIM设计大赛,最佳BIM建筑设计一等奖的获得者。
天津港邮轮码头是个异型建筑,建筑物的外墙屋顶几乎都是弧线,这样的项目如果用CAD传统的方法是没有办法完成的,BIM作为基于三维的设计平台,对于解决这样的项目来说非常适合。特别在空间设计、多专业协同设计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足的地方在于,目前BIM软件在出图方面还很薄弱,所以国内大多数设计院都是用BIM来做负责形体设计、管线综合,在出图的时候还需要借助CAD。
世博会国家电网企业馆是CCDI将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甚至整个建筑全生命周期得以充分应用的案例,这个项目出来在项目前期利用BIM三维可视化设计进行方案论证和研讨,更重要的是利用BIM模型结合各种建筑物理性能化分析软件,在建筑设计阶段对整个建筑的采光、节能、人流疏散等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模拟,并将成果用于指导建筑设计。另外BIM在该项目中还为施工配合提供4D施工模拟、工程量快速统计等应用支持,通过在施工现场使用BIM模型配合施工生产,大大提高了现场决策的效率。在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运营阶段,BIM技术还为建筑物的设备管理、拆改提供应用服务。不足之处在于,目前BIM与国内物业资产管理、空间管理的联动还很弱,这大大限制了BIM这一技术贯彻到建筑全生命周期理念的实施,同时也降低了业主投资做BIM的投资回报率。

CCDI公司的BIM团队正在探讨项目设计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