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言网:如何评价BIM在中国目前的表现?
庄惟敏:国内BIM的应用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应用、整体的应用还没有展开,BIM是整合设计,整个院都运用这个还没有达到。虽然现在是具体个别项目在用,我认为以后要把个别项目越做越多,让他们慢慢取代其他项目。BIM是整个建筑行业的趋势,它的确是一个更高效的工具,而建筑设计的方法和工具的革新其实是有密切关系的。在中国,BIM目前的应用还是以设计方为主。但是,一些具有国际化意识的开发商已经认识到了BIM所能带来的理念创新及技术变革,开始有意识的把BIM的概念引入到自己的项目中。这是一个令人可喜的转变。
2008年是BIM在国内使用推行的分水岭,之前是设计公司主动使用以攻克项目难点;之后因奥运会等国际盛会依次召开,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结果催生了大量公建项目,高端业主寻求可持续设计的整体设计、管理、运营的解决办法,开始把目光投向BIM平台。

设计模型
畅言网:如何看待BIM在中国未来发展前景?
庄惟敏:我非常看好BIM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设计趋势,我们可以从国外的先进经验中看到我们的发展方向。在中国,每年有非常多的新项目立项,中国的BIM市场无疑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来看,还是设计单位使用BIM更多,但是会随着BIM的逐步推广而深入到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从整体趋势来看,它的发展也会面临不均衡性。一线城市,与国内外的交流很多,BIM的普及会得到加速。而在二三线城市,因为这种交流机会比较少,整体应用水平会有所滞后。
畅言网:在全球BIM市场的发展中,中国处于怎样的位置?
庄惟敏:目前,美国的绝大多数建筑项目都已经通过BIM来完成。我们的近邻日本,对BIM的应用也是如火如荼。在国外,很多业主、承包商、甚至分包商都已对BIM有深刻的理解,并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主动从自身角度提出对于BIM应用的专业建议。在中国市场,BIM整体应用情况同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国内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环境宽松,在技术上达到相应程度并不难,但要贯彻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达成绿色发展思维尚需时日。一些大的设计院已经开展了BIM相关的设计。对于他们来说,需求更大。因为BIM的优势就是协同,而大型企业的规模正好可以充分发挥BIM在这方面的特点。
畅言网:贵院在今后推动BIM应用方面有哪些新的规划?
庄惟敏:我们希望清华院在近两年先完成设计师的BIM相关培训,大概需要两三年时间完成全员培训,逐步建立硬件环境和网络工作平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3-5年内实现50%的建筑项目采用BIM平台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