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数字中国 开启BIM时代(二)  > 正文
Dim BIM
发布时间: 2011-03-15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度态建筑设计总监、建筑学硕士  朵宁

三维

笔者早年的建筑学习生涯,跟许多建筑界的同行一样,始于建筑系那悠长而昏暗的走廊。A1幅面的图纸,在走廊墙面上从视线高度一直排列到吊顶下,绵延数十米长。睡眼惺忪的建筑学子们诚惶诚恐,悠然自得地的评图老师们挥斥方遒。所谓“图以载道”,每一个建筑系学生数月来的心血成果,全都凝结在这数张图纸上;此时天大地大,莫过于老师的意见大。

而当年老师对我的图纸的批评,恰恰自图纸始:“你这个餐馆方案的大厅,怎么没有平面图和剖面图呢?”

这个问题是在1998年提出的,那年我建筑系大学二年级,正在做期末的餐馆设计评图。老师批评的部分,恰好在于设计中我特别得意的精华。当时刚刚自学了大量的三维建模软件技术,运用在这个课程设计中,精心搭建了整个场景的模型,进而渲染了许多轴测和各个角度的透视图。相比于设计任务书要求的一张主透视,我提供的表现图大大超出了课程要求。方案的好坏不提,这种自动加码的态度,我还是很得意的。

“为什么没有平面图呢?”老师的意见依旧单刀直入。

我大概是做过一些零星的抵抗:我以为所有这些多角度的轴测分析和透视图,已经能足够表达这个空间的方方面面。评图老师们告诉:这些都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平立剖”。二维的平立剖才能够准确的描述和定义一个空间,而三维的透视图只能为这个空间增加感性认识。

BIM代表作品

时至今日,我依然非常感谢这些当年给我以诫训的前辈,他们教会了我什么是建筑行业自身的专业语汇;而我同样非常同意他们的观点:时至今日,平立剖依然是我们定义和描绘一个空间的准确方法。唯一的区别是:这个绘图法不再一家独大,它正在被三维的建筑全信息模型逼近和取代。

回到1998年。那是一个图像匮乏的年代:一张商业项目的手绘丙烯表现图要价能达到上万元。学生作业中的表现图,从来只是作为锦上添花的展示,好比雄性孔雀那绚丽多姿的尾羽,炫耀大于实用,奢侈性装备。从三维模型直接输出多角度透视图的建筑表达方法,还不能作为一种专业角度认可的专业手法。我们假设建筑被描绘的方法部分的决定了其内容,那么对于不参与这个三维流程的从业者来说,三维模型表达的建筑不能成其为建筑,唯有其被传统的二维平立剖表达后,才获得其专业的“灵光”,从面向非专业人士的广告,变成可以在专业内部讨论的媒体。

进一步可以这么说:平立剖是建筑专业的一道技术屏障和壁垒;任何试图打破这道壁垒的尝试,必然会受到内部的压制。或者套用传播学先驱性人物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资讯。

运用BIM 在香港的项目

而大学二年级的我,则在建筑学这个传统悠久的学术机构面前,借用福柯的说法,被“规训”了。对于三维空间形象的描述,对于任何一个从现实生活入手的观察者来说,必然也是三维的,因为这更加符合其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更加直觉化;而把三维形象转换为二维迪卡尔坐标描述的工作,则更加需要训练,借以建立大量的二维至三维的视觉语言链接。

可惜,在一个建筑师依靠表现图公司的廉价表现图来做设计的图像媒体社会,2500元一张的人视点透视,实在无助于我们建立掌握二维抽象绘图语言的智力优越感。

数据库

以三维模型为界面的BIM系统,让很多建筑师重新认识了他们自己的设计作品。Rem Koolhaas曾经说过,在一个典型的现代主义高层塔楼中,结构和机械部分所占据的空间,跟人类活动占据的空间,大概是1:1的关系。正是在BIM的界面之内,很多建筑师第一次见到他自己的作品可以这么复杂。往常那些隐藏在专业图之内的抽象内容,现在在屏幕上完整的展现出来。

项目渲染图

三维界面带来的是描述方法的改变;而其背后的信息组织方法变革,则更加容易被忽视。

传统的建筑设计流程,是一种面向设计师的工作方法:建筑师提要求,结构水暖电负责实现。在这种流程下,平立剖就是建筑师要求的结果;而其他专业配合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框架内完成本专业份内的任务。

而在BIM系统内,二维的平立剖被打破之后,首先增加的是Z轴向的第三维:在三维模型中,风机盘管和格构梁并没有优先级的差别,它们都作为一个类型中的物体出现在屏幕上。这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工作流程,这是一个高级语言。在这种语言中,“建筑”本身被消解了,从一个具象的名词,还原成一个抽象的名词,变成一门组织成千上万个物体协调一致工作的精湛艺术。

当建筑全方位的信息被集成到BIM系统中,我们发现最终的产物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Gehry Technology的BIM专业人士作报告,讲到他们BIM工作项目的经验:每一个项目都完全在电脑中模拟,从造型到建材到报价到施工流程组织。这通常需要数十万小时的员工工作时间,而最终关于一个项目的文件信息量总在数十TB之上。

面对这个数据库,我们可以执行google搜索——数据搜索;我们可以建立wiki论坛——供应商信息管理;我们可以改变专业配合模式(从集权式到浅层展开式)——这好比传统商业模式到电子商务的转变。

参数化设计作品模型

当建筑师用数据库和信息库的概念来理解BIM,他会发现BIM其实大大超越了软件平台和技术更新的概念。这不是教唆建筑师都变成极客(GEEK):在这个数据库的首端,还要加上造型几何信息;在这个数据库的终端,还要加上物理材料信息。或者我们重新定义数据库的概念:数据库不一定被二进制的比特表达,就好象建筑不一定只能被二维的笛卡尔图纸所表现。几何,材料;具象,抽象;前端,后台;所有这些都只不过是数据的tag(标签)而已,在数据库中它们没有本质区别。

ERP系统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是这样定义BIM的:

A model-based technology linked with a database of project information. 翻译过来就是:以三维模型为载体的项目信息数据库。

所以不管是“图以载道”,还是“模型载道”,最终的根本都在这个“道”上:信息是最为重要的。而完整的储存和管理一个项目的海量信息,这是任何一个现代企业都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如果我们跳出建筑师的小圈子,把眼光放到现代产业的高度上来比较,我们会发现:在过去二十年中,各个产业都在面临一个企业信息平台搭建的更新期。BIM是建筑专业的叫法,而产业界的通用名词是: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一批美国公司根据当时的计算机信息、IT技术发展及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而提出来的概念,旨在应对在信息时代现代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所发生的深刻变革。ERP系统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

由此,笔者斗胆篡改AIA协会的BIM定义:以三维模型为载体的ERP系统。因为毫无疑问,BIM的核心内容就是ERP系统。全供应链整体资源管理,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还有扁平式管理结构的转变,这些特征都好像是为建筑行业量身打造。曾几何时,面对工业化大生产的潮流,建筑业因为其小规模生产和不可复制性的产业特点,被排斥在现代企业的门槛之外;而在信息技术足够发达的今天,大规模定制化(mass customization)成为可能,ERP则成为建筑行业信息化升级的技术保证。

所以有关软件、技术以及风格的讨论都可以就此打住了。产业平台的升级是摧枯拉朽性质的。 不知道是悲哀还是幸运,建筑业的发展总是滞后于社会总体生产力的进步。至少这次产业升级的滞后效应,还能够让手脚缓慢的同行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出反应。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