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不得不说的设计费  > 正文
两块钱设计费但愿只是个传说
——建筑设计,纠结十年
发布时间: 2011-12-07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竞标不可说

在3年多的采访中,我们发现建筑师们几乎不谈竞标,偶有提到某个具体项目时捎带一句明显有黑幕,追问下去,便没了下文。笔者只能猜测:难道这也是行规吗?

据说竞标是中国的特色,很多建筑设计行业发展较为完善的西方国家没有竞标一说,再加上行业协会的运作,许多在中国出现的黑幕或者不公现象,在那里都不可能。

就拿加拿大为例,建筑师协会是个能起到很好保护作用的组织,它使得建筑师很有尊严地做着份内的工作,并得到该得的回报。除了保护作用,一旦有人不守契约,无论这人来自甲方,还是来自建筑师内部,它都会毫不留情地以法律的程序律己律人。

不说竞标自身的是是非非,单说这个环节中人为制造的不可说之事,建筑师于此也许只能祈祷不要落到自家头上,或者暗自庆幸没有落到自己头上。而不幸被不可说之事击中的建筑师们,投诉无门,成了彻彻底底的弱者,曾经的海之贝与春茧事件就是个建筑师欲诉无门的例子。

我们一直在强调设计行业发展中的不完善,包括法律和行业规范,但奇怪的是,即便是李兴钢这样在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较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在遭遇不公时,除了自己的争取,鲜有同行站出来给予支持,而行业协会在这个时刻也失语。

中国古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如果此句被理解为少管闲事,那么于中国几千万的建筑设计从业者,真就大错特错了。

图片来源:百度

甲方建筑师

如果有人评价某建筑师是甲方建筑师,那绝对是对这位建筑师的褒扬,说明该建筑师深得甲方的赏识,已经成了甲方的娘家人。如果建筑师如此评价建筑师,也会带有十二分艳羡的心情,谁不想和甲方混成一家人呢?

其实,真正的甲方建筑师是指甲方聘用、在甲方上班的建筑师,这种情况在房地产开发公司最常见,是真正的自家人。在与甲方建筑师的交往中,却能明显感觉到建筑师对东家的微言,而他们与接手项目设计的建筑师之间似乎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说好了是合作,说不好监工。

其实,甲方建筑师这个职业身份,无可厚非。建筑师,也和其他职业的人一样,可以有好多种活法,只要自己愿意。笔者在这里想说的是,既然已经认可了建筑师的设计,为什么甲方还得有自己的建筑师?这就像某人向手艺好的裁缝定制了件衣服,他很认可这件衣服的款式和工艺,此前也看过几件该裁缝做的衣服,质量也很好,但无论如何心里总觉得对该裁缝不放心,因此派了自家学过裁缝的小童来合作。

在此,笔者无意比较建筑师和甲方建筑师孰高熟低,做此比喻也仅是个比喻,无意冒犯甲方建筑师。只想说,在这个行业,信任危机处处皆是,一旦建筑师成为真正的甲方建筑师,甲方和建筑师就都成熟了。

建筑师之间见面,真真假假,总要互称大师,称者似戏谑,应称者似自嘲。大师,一个高高在上的称谓,多少人穷其一生想成为大师,而多少人视大师为神圣,仰其鼻息,唯大师是从。

粗略留意一下世界建筑设计行业,发现大师不是想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那位高迪。

中国的建筑设计相比较西方的,时间的确短了些,只是近十多年,由于世界上最大量的建设就在自家门口,建筑设计就嗖地一下发展起来了。发展是发展了,但渴望大师的人们面对现实,总免不了感叹:中国为什么就是出不了建筑大师呢?

中国建筑师的教育是从憧憬开始的。建筑学,一个被赋予学而非做的学科,即一个定位于学术而非定位实践的学科。建筑学的孩子们被各种建筑历史潮流和主义所湮没,其中不乏可以大篇论述建筑各种流派、指点世界建筑史中是非者,但就是不知结构如何计算才科学、材料如何利用才物尽。

当现实把大师的幻想击得粉碎时,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埋头干。现在的中国建筑师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每年2个亿的建设量是梦想照进现实。现实是,建筑师们被迫快速设计,差不多成了造图的机器。快速设计的结果是,萝卜多了不洗泥,建筑师连休息的时间都被挤压了,遑论思考。

一般建筑师如此,特别建筑师也如此。笔者曾就如何看待快速设计的问题提问世界著名的建筑师安藤忠雄,他并没有回答,而是向到来的众多媒体介绍了他在北京二环内设计的国子监酒店,依稀记得效果图着实好看。

建筑师们就这样比勤劳的小蜜蜂还忙碌,甚至忙乱。体制内的大型设计院的建筑师被上级部门要求了产值,体制外的设计事务所被市场逼迫着求生存,外来的建筑师,即便鬼子进村,也被村里同化。当今的时代,是建筑师的时代,但不是建筑大师的时代。

在德国,建筑师做设计有磨洋工之说。1年前,你看到一位建筑师在研究楼梯,1年后,你看到那位建筑师还在研究楼梯,换了在中国,估计几栋楼都盖起来了。可是,德国就是有建筑大师。

以前,我们国家要求建设要又快又好,现在要求又好又快,无论怎么变着法地说,好和快似乎并不怎么和谐。也许N年后,中国真的产生了建筑大师,那是因为N年后,建筑师们不再大量生产,他们沉静了。

参数化设计初露端倪

有关建筑设计参数化的争辩,当然也是正反两方。反方视参数化设计为洪水猛兽,认为建筑师成了电脑的奴隶,人的思维失去了能动性;正方反驳,此乃危言耸听,利用工具可给设计带来丰富的结果和无限的可能,工具是工具,起的是辅助作用,但很关键。

起初,参数化设计的概念被研制和售卖软件的公司带入中国,但并未引起设计人士的关注软件而已,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可是,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在中国,建筑的表情越来越丰富,空间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人性,究其原因,原来建筑已经被辅助设计的工具撞了一下腰。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的设计不再是灵光乍现,而要经过科学的计算;不再是个人趣味的表现,而是建筑在此时、此地对环境最友好的回应参数化的设计大有来势凶猛之嫌,这厢看来:

有人说过,2005年至2015年是属于国际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在中国她是收获颇丰的国外建筑师之一,她所承接到的均是体量大、影响力大的大建筑,她的这些大建筑都是通过参数化设计的辅助设计出来的。例如2010年,“临空SOHO”在上海惊世亮相,与相对保守的上海建筑相比,扎哈的设计确实极具冲击力。上海不缺乏速度,但缺乏激情,这个建筑将给上海带来激情,是大都市速度与激情的完美诠释。而SOHO中国的CEO也如此表达:上海临空SOHO的建筑设计竞赛非常激烈,最后胜出的是当今世界建筑界势不可挡的扎哈。我们在选择时非常困难,因为扎哈最近3次参加SOHO的竞赛,都以高票胜出,怎么办?反复磋商,最终我们还是认定竞赛胜出的唯一原则:优秀的设计!

扎哈把参数化设计的成果直观地展现在了中国人的面前,此时的中国建筑师们不得不关注这个具有强大力量的工具,而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学院已经先于常人警醒,定期举办参数化设计培训班,结果是,参训的人数与年剧增。

尽管参数化设计的种子已经播下,且能看到长出的势头,但是对新生事物的些许抵触依然存在,正反方的争论大有扩大之苗头。但无论如何,已经看到各大项目,特别在国外建筑师手中,在参数化设计的辅助下被他人揽入囊中,中国建筑师恐怕再难平心静气。

就在2010年的最后一个季度,中国建筑设计的三巨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上海现代集团齐聚北京,召开了有关参数化设计的交流汇报。期间,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们,与到会者分享了他们在参数化设计中的体会,其中谈到参数化设计有利有弊。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