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不得不说的设计费  > 正文
两块钱设计费但愿只是个传说
——建筑设计,纠结十年
发布时间: 2011-12-07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图片来源:百度

两块钱的设计费,做还是不做?

在中国的新疆,住宅的设计费竟然出现了每平方米两块的行情,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乍听,确实惊讶,建筑师的设计价值何以跌落到如此低谷?据说,两块钱仍有人承接,承接人的做法是,以一块八毛每平方米承包给枪手后,还有两毛的利润。

随着建筑设计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建筑师最苦恼的莫过于被砍价。甲方看中并接受了设计,平常的做法就好比在菜市场买菜,不砍价心里堵得慌。如果建筑师的要价是每平方米30元,甲方会说15元吧;如果建筑师的要价是每平方米15元,甲方会说7元吧。一旦甲方给出的价格超出了建筑师的底线,建筑师感觉实在掉价,据理力争,甲方可能就会说:不就几张纸嘛,值什么钱啊?

如果说这种甲方尚属无知,那么建筑设计之间的无序竞争对建筑师却是致命的打击,特别对那些独立还未博出声名的建筑师。在各种生存状态下,每平方米两快你可以假装清高而不做,但有人做;做的人又出奇招转包,而谁也不敢保证一块八毛是不是还可以以一块六毛再次转包。

现在的行规是,也是必须的,建筑设计方在项目落成后会被扣留一些资金作为押金,双方协议在一定时期内建筑设计方对项目负责。转包,如果不出问题算万幸,一旦出了问题,责任的认定就难了。

此种现象的出现,你可以归结到建筑设计市场的不成熟和不完善,可是建筑市场的成熟和完善一定是始于足下的,那么请从尊重建筑师的劳动价值开始。仓廪实而后知礼节,吃饱了谁还愿意贱卖自己的劳动呢?<

两块钱的设计费,但愿只是个传说。

走穴的国际大师

这几年,国际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忙着在中国承接项目,也忙着在中国走穴。承接项目时,他们是乙方,而在中国走穴时,他们是甲方。任何一个契约中,甲方都掌握着主动权。

有一些名字,在中国建筑设计界如黑夜里的明星,熠熠生辉,雷姆库哈斯、保罗安德鲁、安藤忠雄、畏研吾,他们在中国做着知名的项目。

2010年,安藤忠雄曾被邀请讲演,几次?笔者不得而知,但至少听过两次,并获悉两次的出场费价格不菲。有人愿意掏钱,不关他人事,价格不菲是行情所致。但有一个趣的现象,再拿安藤举例。第一次安藤在众星捧月中讲了他是如何走上建筑师道路并获得认同的故事,掌声雷动;第二次,他应邀讲述《从北京和上海看中国的建筑设计发展趋势》,又在众星捧月中站在了讲台上。为什么说有趣?有趣就有趣在这次他演讲的内容雷同于第一次的演讲,连翻译说的中文都基本没变,不知道安藤在日本和其他国家,就是没有中国,所做的事怎么就能和北京以及上海扯上关系,并能看出中国的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怎么说,建筑设计都不是个很大的圈子,在很多次的沙龙中,被邀请的中国建筑师无论给自己的讲稿命了个多么概括性的标题,都逃不脱拿自己的方案说事。本以为,这可能是自身的发展受限跳不开小圈子,大师应该没有这个问题吧?

最近看到一位中国的建筑师在自己的文章中谈到遇到瑞士建筑大师马里奥博塔的事情,他写道:我应邀去斯里兰卡参加他们的建筑师年会,又碰到了博塔先生,他操着那尖细的意大利语把那年在韩国讲的东西差不多又讲了一遍。讲同样的东西就讲同样的东西吧,相比较安藤忠雄,还好,博塔先生没有跑题。

跳不出圈子,看来是全世界建筑师的障碍。

不同来路下的生存状态

二十一世纪的前10年,建筑设计界可谓群雄逐鹿。先是体制内大型设计院的建筑师们逐渐习惯了从被追逐到追逐,坐等项目到主动寻求项目,并在大院这种西方国家无论如何都不敢想象的规模型设计机构中经历着一次又一次改革的激荡,或快乐,或痛苦。

相比较体制外的建筑师,他们在项目的来源上有保障,在项目的过程中有支持,在对外的形象展示中,他们更加有优势。他们能获得体制外建筑师特别渴望的大项目多为国家项目,即使没有中标大项目,他们也可以作为主设计的配合方。即便如此,在项目上,他们所承担的风险可能更大,因为项目的甲方是政府,业主是人民,来不得半点马虎。一般,他们不做小规模的项目,更不会做实验类的,因为他们有干不完的大活。

源于圈子,他们似乎有点封闭。大部分的建筑师进入大院后从前辈建筑师的助手做起,边工作边学习,运气好的话三四年就可以出师做主持设计师,运气不好的可能一直要画10来年的楼梯。他们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参加小圈子的交流,对于行业媒体,他们很少与之打交道,因为没有必要。他们几乎也不和体制外的同行合作,因为更没有必要。

他们的苦恼是,每年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产值,所以也在负重追逐,只是生存的安全系数高些。

近10年,在数量上增长最快的是独立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以合伙人为组成架构,各取所长,以图分取市场的一块蛋糕。相比较大院的建筑师,一般他们有较好的专业背景,从业经历丰富。对于专业的探索,他们有想法,有时候也就只能止步于想法。他们在小圈子里会有更多的交流,从技术到哲学,都是他们的命题,在媒体出镜率较高。

项目上,他们一般为开发商服务的较多,公共建筑也多为小型,因为资质的问题,他们提供的基本是方案设计,而量也不大。他们几乎不可能靠大项目博出位,也不可能走专业化的市场路线,他们尚处在一个生产午餐肉的阶段,不过对于每一块午餐肉,他们都想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他们在残酷的市场挤压下顽强地生长,最为可贵的是,他们永不言弃。

还有一种建筑师,可以做到名利双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名利双收并不是贬义词,只是说明这种建筑师比较强大。

他们就职于某高校,国内的或国外的,旱涝保收,另外会有一家自己的公司或者工作室。因为学术的原因,他们渊博的学识得到许多人的认可,并因此给公司或者工作室带来项目,也许项目不大,但影响不会小。

如果碰巧了他们中的某些人在国外著名的高校任教,那他就牛了,这种牛是大家认可的牛。他可以作为中西方专业的交流使者,为渴望进来的和渴望出去的搭起一座桥梁,从而促进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再牛,他们也有烦恼,毕竟公司或者工作室也养活了一帮人,要让这帮人活得好,仅靠一人之力不可得,所以他们的压力也大着呢。

有一种公司,叫跨国公司,即庞然大物。设计公司里就有这样的巨无霸,不过设计只是其中的一块,建筑设计更是一块中的一块。可你不能小看这一块,一旦在这种类型的公司中,建筑设计可以是陪衬,但却拥有更加广阔的天地。他们的公司运作和管理更加国际化,理念更加先进,他们的身上散发着中西文化交汇的光芒。

然而,他们也有着大家都有的逃不脱的烦恼,当各种价值观不同的东西一起撞击时,痛肯定是有的。

无论建筑师身处在何种生存状态下,总是理想大于现实。而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趋势也将是两极分化——大者恒大,小者愈小。都能活,就看路怎么走,因为这就是设计。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