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普贝思设计机构总裁 首席设计师 邹裕波
摘要:阳光、空气和水孕育着生命万物。一切自然之物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人类。人和自然有天然的联系,人对自然有天生的眷恋,人类从学习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得到进步,自然规律、自然和谐、自然资源、自然的物质形态深深地影响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尽管现代景观设计产生许多流派和风格,但景观设计和其他设计一样,深受自然万物的影响。景观设计师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许多根源于自然形态的优秀景观作品充满生命力。本文从设计与自然的关系入手,探讨自然因素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并介绍两个景观作品案例,以描述现代景观设计与自然元素之间的关系。
设计与自然的关系
建筑师沙里宁在其《形式的探索》一书中指出,“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凡是大自然的固有规律及基本观念的精髓,无疑地理应成为人类的固有规律及其基本观念的精髓。在人类的初始阶段⋯⋯人类是接近于大自然的,凡是他试图完成的事情,都是本能的真诚和完全符合大自然规律的。即使人类在随后的伟大文明时期中⋯⋯人类依旧直觉地意识到大自然的规律。设计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也是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主要体现。

内蒙古包头市一宫瀑布夜景效果图(图片来源:阿普贝思设计机构)
自然对人类的感染
自然的和谐是伟大而美好的,从一片树叶的纹理到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都呈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和谐。这种和谐透出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从古至今,多少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每深入一步,其艺术、科学和意识形态就会上一个台阶。大自然以无穷的魅力感染着人类,大自然呈现的生命力与和谐是人类智慧难以超越的。无论多么天才的音乐家也难以谱写出微风吹拂大地的微响;无论多么伟大的画家也无法描绘出大自然微妙而神奇的和谐;无论多么坚固的人工建筑也难抵岁月流逝的冲蚀。比起地球的年龄,人类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在自然面前,人类更是显得卑微渺小。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是少有的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著作。书中充满睿智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述,至今依然呈现出前瞻性。书中开篇指出“世界是大自然的光辉的恩赐”,麦克哈格认为,为了人类的生存,生命的延续,活得健康和快乐,人类应该了解自然、学习自然。自然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只有学习、遵守自然规律,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书中列举了荷兰的例子,他们尊重自然规律,多年来在治理沙丘侵蚀海岸方面获得了成功,这充分说明了自然规律的力量。
最初的设计——原始人工具的选用
5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选择边缘锋利的石块作为工具,这是对工具设计的开始。在金属器具产生之前,所有工具都从自然中取得,石器、贝壳、象牙等。后来,原始人渐渐考虑到手感舒适度、美观、耐用等因素,便开始优化设计。他们开始懂得选择那些质地坚固的石块作为使用工具,而纹理美观的石块作为装饰品。无数次的试验与总结,最后形成经验。这是人类有意识地设计的开始。
设计源于自然又表达自然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计也需要积累,从来就没有空穴来风的设计创造。设计构思看似来源于设计者天才的灵感流露,其实也是他头脑中曾经对世界种种感知的印象反映。从人类懂得记忆和思维开始,便无时无刻不在感知自然世界,耳濡目染中,积累着对世界的印象。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情感。作家用文字描绘自然,于是有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流传至今;画家从自然中提取色彩和形式,创造出山水画、风景画;而古人从对自然山体的崇拜开始,建造出雄伟恢宏的金字塔。景观设计师也是这样,首先感知自然,有意识地提炼自然,并用树木、水和地形来表达自然。设计师从提炼、抽象、表达自然的过程学习设计。一个出色的设计师总能用较成熟的方式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从头脑存储的印象中提炼出许多相关设计原型,用专业手段抽象成设计的内容,以常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这些内容,这就是设计。自然馈赠给人类创造的灵感,人类则奉献给自然满腔的热情和感激。
设计遵从自然界的完美和谐
自然是完美和谐的体现。日月星辰、山川江河、海洋与陆地,都是自然进化和岁月雕刻形成的完美和谐。设计的目标是追求和谐,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指出:汽车、飞机、轮船等工业产物充满了自身和谐以及与环境关系间的和谐。他主张建筑师应该向自然学习,“用手中的笔去描绘树木、山河的和谐”、“工程师们正生产着建筑艺术,因为他们使用从自然法则中推导出来的数学计算,他们的作品使我们感到和谐。”无数自然元素在形态、色彩、质感等方面为设计师提供灵感源泉。
古人类从森林中走出来建立社会,尽管获得更多的生存安全和文明进步,但在精神世界,人类潜意识中依然存留着对大自然的依赖。物质文明的进步却难以抚平从自然中走出来的阵阵失落。于是,在西方有伊甸园的梦想,东方有世外桃源的传说,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精神寄托的愿望。

唐山市丰润曹雪芹公园建成景观(图片来源:阿普贝思设计机构)
景观设计与自然的关系
景观类型与景观设计:景观从形成方式来分,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自然景观是指地表及一定尺度空间所形成的富有深度的视觉模式。即为某一观察点所能看到的自然景色。自然景观是某一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总体特征。根据自然景观地学成因原则,可以将自然景观分为岩石圈景观(如石灰岩溶洞等)、水圈景观、生物圈景观、大气圈景观和宇宙景观。不同类型景观代表了不同的自然特征。人工景观是由人类营造,是社会生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它源于自然景观,受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意识形态影响,是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浓缩、抽象和重新组合。景观设计是对地球表面的雕刻,自然景观由自然力雕刻,而人工景观由人类雕刻。无疑,地球是最好的景观设计师。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描述人工景观与自然的关系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设计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表明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渊源关系。神秘、宏伟的自然景观给人工景观提供了无尽的源泉。景观设计主要指人工景观的塑造,作为设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枝,景观设计受文化、艺术、社会、经济和政治等等多种因素影响。景观设计学更多关注人类的可持续性生存和发展,强调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爱护。
景观设计源于对自然的模仿
模仿自然成为设计的最初阶段,这同样体现在最初的建筑与景观设计中。金字塔的锥体形式无论在古代非洲、美洲或亚洲都有相似出现,这是人们对山体的稳定形式的模仿与抽象。景观作为表达人们愿望和精神寄托的手段,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景观的起源,都是从对自然的模仿开始。自然气候、山水构架直接影响景观形式的产生。伊斯兰园林中十字型庭院是对水、乳、酒、蜜4 条河的美好向往;中国传统山水园林与中国幅员辽阔的山川景色紧密联系;日本枯山水庭院的产生与其作为一个岛国的特征有很大关系。而且,地形地貌直接影响园林空间构架。中国江浙一带太湖石的形态产生了假山、盆景等艺术形式。意大利多山临海的地势造就了台地园的盛行;法国巴黎近郊缓缓的丘陵地势为塑造通往天国的园林轴线提供了条件。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认为,自然规律与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紧密关系:“气候、土壤、地形就像影响植物种子一样影响人类的发展,从而影响人类的性格、体质和艺术发展。”
树木作为景观材料的主体,是大自然的主角。树木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和土壤,而景观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择适合环境的树木,也是营造树木生长良好的环境。软质景观与自然息息相关。除了树木,景观元素还主要运用土壤塑造人工地型,利用水营造水池、溪流、喷泉等,对石头的布置也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从《园冶》、《作庭记》等东方传统园林经典著作中,可以看到人们对景观元素的选择和塑造仍是取法自然,浓缩自然。景观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各个方面。
景观设计的目标是追求“类自然”氛围城市的集中和扩大使人们对纯自然渐渐疏远,城市中的景观设计是为城市重新找回自然,梳理城市的水系和绿化,为生活在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挽回清新的空气和阳光。无论是大型公园,还是家庭花园,营造“类自然”氛围是景观设计的直接目标。土壤散发的气息、野草的朴野之美、鸟儿在林间歌唱,一片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这无疑是今天城市人缺失的“伊甸园”。
源于自然的现代景观设计
20世纪是艺术与科学热烈碰撞的时代,很多领域都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发展格局。景观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重要部分,固然有许多突破性发展,如抽象艺术等学派对传统自然美学提出挑战,但源于自然的景观设计仍然散发出勃勃生机。许多脍炙人口的景观设计直接取材于自然元素,给人视觉和想像的愉悦。
由景观师彼得·沃克设计的泰纳雾喷泉,位于哈佛大学的一个交叉路口,是一个由159块巨石组成的圆形石阵,所有石块都镶嵌于草地之中,呈不规则排列状。石阵的中央是一座雾喷泉,喷出的水雾弥漫在石头上,喷泉会随着季节和时间而变化,到了冬天则由集中供热系统提供蒸汽,人们在经过或者穿越石阵时,会有强烈的神秘感。这种雾喷泉的景观设计今天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沃克在德克萨斯州IBM 总部景观设计中同样巧妙地运用这一设计手法,其设计灵感便是来自于对自然地热的模拟与抽象。
WEST 8 设计的Interpolis 公司总部景观,位于荷兰Tilburg 市火车站区域主轴线上。公司建筑在三角形地块北侧,庭院大约有2hm2,散植着大乔木,而且,越向外围,种植越密。三角形地块的北沿线是以叶形作为基本图案的镂空钢栅栏,栅栏处密布着绿篱,绿篱和镂空的暗绿色钢栅栏将整个三角形区域与外界环境隔离,形成了一个平静、内向的世界。
大尺度的Interpolis 公司总部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庭院设计。长度从20m - 85m 不等的狭长水池穿插在花园中,水池方向不一,形状不同,产生了强烈的、不断变化的透视效果,成为园子的中心主题。各种形状的片石层层叠起,形成了一条长长、高高的平台,紧贴于建筑的下面,平台上散种着几株玉兰,每年春天玉兰花开的时候,点缀着巨大的板岩形成的高台的表面。大片白色的花朵与板岩层平台形成一种对比,提供了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景像。对自然元素的提取和模拟成为这个庭院景观设计的主题,景观设计表达了荷兰的地域特色。层层叠放的片石便是对岩石断层的模拟,而长度不等的水池使人联想到荷兰浪漫而又波光鳞鳞的狭长海岸。
结语
大自然是设计的源泉。自然元素和自然现象构成人类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行动和思维方式。景观设计只是人类活动很小的一个方面,而几乎所有设计都与自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从自然中获取力量。人类从自然中获得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思维的源泉,自然的灵光普照大地,赋予地球生命起源和延续的力量。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世界由无数“原型”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动物、植物、矿物都存在着相同的“原型”。人类天生就有集体潜意识,这也驱使着地球上所有人类都有相似的心理需求和思维。也就是说,自然力对人类的影响,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思维上的。人类被一种场包围着,岩石、土壤、空气等可见的物质形态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给予我们形象思维无穷的创作灵感源泉。而许多不可见的自然力在潜意识中同样左右着我们,这些不可见之物深藏于大地、弥漫在空气中,我们习惯了甚至都无法察觉了。就像我们习惯了引力的存在,习惯了空气的无味而透明,习惯了自然的馈赠,习惯了自然万物的和谐之美。柯布西耶称其为“视而不见的眼睛”。唯有擦亮眼睛,改变熟视无睹的人类天性,重新认识了解自然,才能汲取不断前进的力量。地球之生命力足以说明她的和谐与伟大。任何人类意识形态和创造力也无法超越地球的和谐、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