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用世界语言引领中国设计  > 正文
在场建筑:在寻找中成长与前行
——访在场建筑钟文凯与刘宏伟
发布时间: 2011-06-07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机蓬勃的建筑市场,让很多海归建筑师看到了机会,渴望着回到祖国施展抱负。在场建筑的两位合伙人回来后,便开始了充满挑战的历程。他们不是明星建筑师,他们不以标新立异为命题,他们凭借着对建筑的热爱立足于现实,执着于实践。

面对一个尚未成熟但已在快速成长的市场,创业的几年时间在他们眼中是寻找的过程,通过每个实践机会寻找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对他们来说建筑的意义最终必须通过建筑物的物质存在来实现,其中融入了他们对场所的关注以及对使用、空间、材料、建造的思考,这就是他们的建筑立场。

畅言网近期采访在场建筑主持建筑师钟文凯、刘宏伟,听他们细细讲述国外求学的收获和感悟,归国后创业的理想与现实,见证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与前行。

在场建筑主持建筑师刘宏伟

在场建筑主持建筑师钟文凯

 

畅言网: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所在的事务所发展现状?

钟文凯:几年前有一批建筑师是和我们同期从国外回来的,其中不少建筑师我们都认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大家陆续都有了自己建成的作品。在场建筑在其中可能不算很突出,但也有了一些完成的作品,还有不少设计方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我认为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摸索中不断加深自己对现实的认识,慢慢找到自己的道路,找到互相信任和观念接近的甲方,我相信在未来我们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从我们实现的项目来看,规模不是很大,比如一些建筑改造、室内设计,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业主和使用者的认可。未来我们将会继续坚持自己的探索。

刘宏伟:比较早期的海归建筑师回到国内发展的,比如张永和等在当时被称为“先锋”,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大家很少再提及先锋类的词语,海归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我认为海归建筑师在眼界、知识方面存在一些优势,大量学成归来的建筑师参与到国内建设中,应该会起到好的作用,将会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中国目前的建筑行业里,民营设计机构不断发展并出现了很积极的态势,国有大型的设计院也作出一些调整,比如成立小型设计工作室,这是一个好的方向,有利于各种设计思路多元化的发展。

在场建筑作品:凤凰山峰顶建筑

畅言网:您出国留学(国外工作)的收获和回国创业的初衷是什么?

 刘宏伟:收获很多。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建筑迅速发展的时代,机会大家有目共睹,从国外学习和工作归来,我们都愿意用所学的知识以实践的方式去验证,通过思考反映出来。回到国内的初衷本身不仅仅指创立自己的事务所,建筑设计是容纳很多思想、技术的载体,我们总是满怀冲动去看好的建筑,通过实践去实现各种可能性。

钟文凯:我出国时间比较早,1990年代初开始在国外接受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对那段学习经历记忆深刻。本科在莱斯大学的教育,是以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思想为基础的。虽然有些老师也在做和后现代主义有关的设计,但他们并没有把太多个人的倾向灌输给我们,而是侧重于设计基本功的培养,包括对空间、功能、结构、材料、建造的认识。研究生毕业后我在贝聿铭的事务所工作过,那也是一个信仰现代主义建筑的公司,贝先生是一位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这些经历之后,回到中国有一个转换和适应的过程。现代主义建筑和当代建筑之间有一个距离,这其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思考。

刘宏伟:西方现代主义建筑不仅是形式和风格,其实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根源,非常深刻和牢固。从学校到工业体系到建筑设计单位,各个行业相互的衔接、沟通是很密切的。现在中国在这方面显得很单薄,西方大量形式上的思潮涌进来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混乱、杂合的状态。所以我们在国外的教育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弥补作用。中国的学院派教育比较忽视对思想的训练、对思维的训练,教给学生如何绘画、如何构图,不讲究逻辑性,虽然这种状况目前有所好转。国外的教育使我们学会了去思考,开始知道想些什么,但是回来后面对的问题又不一样。中国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像西方那样经过现代主义的洗礼,产生很多不能预知的问题。这种局面带来机会,也制造混乱,原因之一是国内建筑设计行业存在的时间太短,没有经过西方长时间的演进过程。

在场建筑作品:鄂尔多斯2010项目

畅言网:作为建筑师总有一个梦想就是建立自己的公司,很多出国求学的建筑师最终还是回来实现自己的理想。面对中国建筑行业复杂现状,自您创业到实践过程中,理想和现实的存在哪些差距?

刘宏伟:我个人感觉归国后这段时间是一个寻找的过程,虽然有在国外的经验,但是绝对不能照搬照抄。把国外学习的设计方法直接就用于国内的工程是不可能的。正如我们事务所的名字一样——在场建筑,我们相信建筑设计是和其他因素密切关联的,比如地域、场所、自然、历史、人。归国后我们的设计思想到目前还不能说是已经成熟和定型,我们在尝试和实践各种不同类型的项目,包括建筑改造、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商业地产。对待各种问题我们试图放下一些成见,不论在国外接受怎么样的价值观念。我们相信自己有思考的能力,看看设计这件事在当时当地的条件下有可能被如何解答。这代表了我们在场建筑想问题的态度和出发点。

设计行业内模仿的例子也很多,中国的社会和国外存在时间差,流行的东西拿回来会显得很有冲击力。现在这种时间差越来越短,已经微乎其微了。以前是说学欧美,现在有的建筑师可能只是学习具体某个人的手法,变得更加微观。建筑师需要思考的是再过一段时间,不能总是模仿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钟文凯:建筑师是需要成熟期的,有长有短,同时代的建筑师面对的问题有相似的地方,都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去建造,锻炼做事的能力,寻找自己的设计语言。我们看到很多国外建筑师的设计方法似乎可以很容易拿过来就用,但是实际上那些杰作都是经过建筑师的摸索,在当地环境、文化里经过长期的积淀才会产生的作品。伦佐·皮亚诺是非常了不起的建筑师,我记得他说过一句话:“建筑师应该活到200岁,因为70岁才开始学会建房子。”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