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建筑的人文关怀  > 正文
时东陆:中国建筑规划不能忽视都市人文尺度
发布时间: 2013-09-16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3 以汽车为核心的美国城市规划 (Auto-Oriented US City Planning)

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城市学者James Howard Kunstler对于美国的城市规划提出非常尖锐的批评。他曾经写书:《无形的地理》,《城郊的悲剧》,《心中的城市》等,对于极度依赖汽车的美国发出极大的质疑。他说:美国是由卡通建筑,垃圾城市,废墟郊区(cartoon architecture, junked cities, and a ravaged countryside)堆砌的。他认为,美国的悲剧在于密布一体的高速路,大片的停车场,聚集的房屋和商业中心;这些颓废的城市和郊区充斥美国生活。911之后,他宣称:摩天大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尤其反对美国生活极度依赖于汽车和石油。

美国另一位著名社会批评家Lewis Mumford指出:汽车对于美国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了,汽车已经成为美国的宗教。的确,汽车是美国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高速路网络密布,还有所谓的汽车旅馆,汽车快餐,汽车影院,汽车银行,汽车药房,汽车房屋,等等。因此,美国的城市与城郊规划都是以汽车为核心而设计的。Lewis Mumford 说:今天美国汽车文化如此强烈,这种以汽车文化为核心的城市规划是一种极大的错误,但是已经无望改变。

Kunstler认为, 美国花费上亿万的美金,让大量的信息包围我们。这造就了一个敌视的世界。于是,我们就躲进郊区的小房子里,我们的汽车就是一个可以移动的小堡垒。我们躲在里面,紧张地注视外在的恐怖世界,怕外面的人袭击。但是我们忘记了,我们就是他们。就像美国漫画人物泼狗说的:敌人就是我们。多年来,美国的汽车文化使人们感觉到汽车就是自己的保护与自由。汽车文化已经在美国进入人们的心灵。这种宗教般的理念不仅占据了美国人的内心,而且在向全世界蔓延。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人像美国人一样爱上了汽车,因为汽车像蚕茧一样是一个包裹严密的个人世界,它给予人们一种想象中的自由感。其实,汽车把我们与世界隔绝开来,我们从此失去自由。

由于汽车文化,美国的建筑与规划完全依赖于汽车的核心。本来人是依赖都市而生活的,现在却依赖汽车。于是城市并不重要了。城市的格局和风格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些可以步行去的小街,咖啡馆,面包房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商业中心和连锁店,以及与高速路连通一体的停车场。人们可以从郊区别墅,通过高速路,直接进入商业中心的地下停车场,然后乘电梯进入商店,饭馆,电影院。这种格局不再需要城市的存在了。因为这种大型商业中心完全不依赖城市。它们可以建造于郊区各地,只要在高速路的网络中。这种设计理念正好符合美国人“敌视社会”的心态。于是,人们变得更加隔离,更加敌视,更加紧张。

相比之下,欧洲城市在规划上对于汽车一直采取很明智的态度和有效的方法。虽然欧洲城市十分现代,但是在交通上一直保持公共交通的传统,包括电车,地铁,公交汽车,自行车。在欧洲城市无论是居住还是旅游都基本不需要依赖汽车。与欧洲城市规划十分相似的是日本大都市,因为那里也有十分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很多人把中国的交通堵塞归罪于人口密度太高。其实东京的人口密度一点也不亚于许多中国城市。东京目前有1300万人口,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是由于发达的公共交通,电车和地铁,城内没有堵塞现象。东京市的地铁非常现代,四通八达。我在东京访问时朋友告诉我,住在东京可以乘地铁买菜,因为到处都是地铁站。由于发达的公共交通,东京,大阪,京都等大城市空气非常新鲜,感觉不到汽车污染。

欧洲与日本的城市拒绝汽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原来百年前的街道格局与宽度。因为原有的街道宽度并不适于汽车高速行驶。我有一次在日本外出乘坐出租汽车,在非常窄的小巷子里穿行。街道的宽度仅仅够一辆汽车单行,但是这条小街却是双行道。我们行驶过程中车速很慢,不久竟然发现对面来了汽车。当我正在差异中,司机却不慌不忙地把车倒行到街口,让对方先过去,再继续向前行驶。在美国居住过多年之后来日本,我当时很难理解如此现代的国家会如此“落后。”因为要是在中国或者美国,这条街早就会拓宽了。在美国的城市(目前的中国也是如此),到处都是便于汽车交通的单行汽车道。许多小街道都已经拓宽,让汽车畅行。但是在欧洲和日本,那里的规划师们非常聪明。他们绝对意识到拓宽的恶果,以及汽车对城市生活的潜在威胁。如果单单用拓宽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那只能是更多的汽车堵塞,并造成更严重的污染,周而复始,没有任何改善。同时破坏城市古典格局,市井氛围,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来,中国与欧洲一样是一个历史悠久,十分传统的国度。按道理更应该在城市规划上模仿欧洲和日本。很难理解,中国置成功的欧洲,日本城市模型于不顾,却疯狂地,无止境的效仿已经证明是失败的美国城市规划理念!需要指出的是,在那些今天还十分具有活力的美国城市里:纽约,波士顿,那些成功的城区是以古典风格旧式规划为主体的。比如芝加哥的林肯公园(其实是密执根湖边住宅区)。这些今天仍然富有勃勃生机的美国城市区域是早期移民按照欧洲传统建造的。而中西部很多较晚建立的城市,包括加州洛杉矶等却是以典型的“汽车尺度”规划,建立的。从这种现象里,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美国城市,只是那些早年以老式欧洲城市理念规划的城区仍然可以在今天保持城市人口的密度和亲和力。因为那里的格局还是以“人文尺度”而不是“汽车尺度”建造的。而后来发展的城市,大多以汽车尺度为基准,于是出现了便于汽车高速行驶的公路,高架,天桥,路障,栏杆,高速路出口/进口,以及与其相对仗的高层摩天大楼,商业网络,停车场,巨型广告,等等。从此在基本结构上破坏了城市在“人文尺度”原有基础上建立的格局以及生活方式。这种规划的结果使得人们无法在城里再找到市井闲庭信步的感觉。于是大部分人开始购买汽车,搬往郊区,成为市郊一族(Suburbia)。当然,美国人离开城市与种族隔阂,城市犯罪等方面都有直接关系。在美国城市规划里流行一种称为“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的理念,是美国城市郊区化的一种潮流。

有趣的是,即便在北京与上海,也可以发现这种“新城”与“老城”的强烈对比。比如上海的老城区,徐汇,静安,卢湾,还是老城规划,事实上是欧洲人在20年代按欧洲城市的风格建立的,具有很强的人文尺度效应。这些区域仍然是上海最具有城市魅力的地方,因为你可以在那里散步,行走,闲散地看周围有趣的市井,是一种典型的上海都市生活。但是新区却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实质上是为了更好地让更多的汽车高速进入城市,而建造极为宽阔的道路,立交,高架。这些区域,以汽车尺度为准,已经失去老上海美丽多姿的市井风格。比如浦东,辛庄,闽行(交大新校区)杨浦(四平路)等地。大多那里的行人只是匆匆而过的路人,对周围的市井已经毫无兴趣了。我曾经多次在交大闽行校区的“新庙门”出来。每次都会急切地打车回家,对周围整齐划一的宽大街道毫无停留散步的感觉。闵行交大校区更没有那种古典校园的风格和感觉。笔者将以自己亲身体验,在后面章节详细讨论新城与旧城在人文尺度上的区别。

美国城市的规划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经济。因为按照汽车尺度建造和规划的城市会更多于利润。这里面包括密集的高层建筑,城市施工,高速公路,高架桥,相关的所有建筑材料和工程,汽车产业,等等。如果保持旧城格局,这些产业可能都无法得益。但是欧洲的城市建筑与规划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和利润。与中国相比较,欧洲与美国的市政建筑与规划决定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城市委员会”手里。所谓城市委员会并不是由市政领导说了算。这个委员会由文化,历史修养极高的学者组成。他们可能是工程师,建筑师,设计师,历史学者,律师,也可能是文学家和诗人。他们对自己的城市和历史有很深的认识,对城市的规划与建筑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与前瞻性的展望。从大的方面讲,每一个大型建筑都可以听到市民的声音和发言权,而不是领导意识。这体现了“人民城市”的概念。比如,100多年前建立埃菲尔铁塔时,整个巴黎城的市民都参与了大规模的讨论。在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才作出最后决定。90年代当卢浮宫计划改建时,招标决定邀请世界建筑大师贝律名设计,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巴黎城都沸腾了。很多人反对采纳贝律名的设计。但是无论争论如何,正确与错误,巴黎市民,学术界,媒体都参与了讨论,直接影响了决定。因此,任何一项建筑与城规都与巴黎居民息息相关。

而中国都市,不知有多少建筑是领导拍板而与市民无关的。从小的方面,据说,就是在法国里昂城老宅里拆除一块砖头,都需要由这个委员会批准。因此,正是由于有了这样文化品位极高的委员会,老城才永远得以保护。城市就是文化,老宅就是文物,只有鉴赏家(比如梁思成,林慧音)才有资格决定它们的命运。一个城市的命运如果掌握在高水平的本土设计师,建筑师,文化历史学者手里,这座城市才可能具有文明的可能。

4 没有古典与现代认同的中国城市(Lost Identity of Chinese Cities)

或许我过分了一些,但是我执著地说:中国现代都市无论从建筑与规划都存在极大失误的地方。这种失误,可以肯定地说,来自对美国的效仿。由于这种效仿,中国都市早已失去古典建筑风格。那些成为旅游点的古镇,比如周庄和乌镇已经星星点点。这些古镇其实已经不代表当代中国的城市和生活,而是旅游区。但是在欧洲,这些街道,建筑,民居,生活还是那里人们的主体生活方式!所以说,中国的现代都市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古典认同。

我们首先讨论建筑。中国的建筑有两个方面的失误。其一比较明显,那就是对于古城的破坏。笔者已经在许多文章中探索过这个问题。国内学术界与媒体对于旧城的保护问题也已经讨论多年,定论相对清晰。但是我认为,学术界对保护旧城的真正意义还没有弄清楚。一般对保护旧城的意义仅仅停留在其“历史价值,”与“文物保护”同类。大家关心的不过是古城对研究历史的学术价值和房地产意义上的市场价值。事实上,旧城保护的意义远远超过其历史价值和市场价格。它涉及到文化认同与精神生存。任何一个文化,她的自尊与自强,完全来自于对自己文化的认同程度。这种认同的方式不仅仅限于对文化内涵与哲学理念的理解。很多认同的方式是感觉上的,精神上的,是通过文化环境熏陶,感悟的。举一个例子,一个在国外长大的中国人,或许可以对中国文化学富五车,读过很多中国的哲理。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知识上的认知。这种抽象的认识对他本人的文化认同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真正使其能够认同中国文化的方式是在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的土壤上生活,熏陶,感悟而得到的。而这种感悟最有效的阶段应该是从小学到中学这个时期。因为这个时期,人对自己的认同正在形成。有心理学理论指出,影响一个人文化认同的年龄在16-18岁以前。换句话说,如果在这个年龄之后再去另外一个文化,他/她已经很难再转换自己的文化认同了。

旧城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文化氛围。在什么文化环境下长大,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认同。这也是为什么欧洲人不惜花费巨资,周而复始地修复自己的老城。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子孙只有在老城中长大,才会保持自己的认同。这种文化环境是自己文化的命脉,也是祖祖辈辈留下的文化精神遗产。值得指出的是,国内复制的老城没有太大的意义。首先,复制的老城大多是旅游景点,与本城居民关系不大。本城居民很少光顾这些旅游景点。更为重要的是,一座老城楼,一憧老房子与古董十分相似。古董赝品就不值钱了。老房子里有百年来几代的故事和历史,她在传承文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老房子与居住过的人直接联系起来,从古到今,代代相传,今天居住的人可以深切地体验到自己的文化历史,寻找文化渊源。欧洲很多古宅,有祖父的祖父的照片和故事,一直传到今天和将来的许多后人。这种文化传承,命脉相连,息息相关。旧城是一种文化体验和精神寄托。而国内的仿古建筑早已经与人无关了。它们既没有生命,也没有历史,真所谓挂羊头卖狗肉。任何一个去过欧洲,还能有一点知性感的人都会对比中国的都市,痛感一种自己文化的沦丧。

但是毕竟,老城早已面目全非,老宅子魂飞魄散。这就像打碎的古董一样无法挽回了。今天城市里长大的人,已经没有中国古典文化的感悟和熏陶。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只能来自假古董,仿旧城,以及影视剧里的垃圾作品。怪不得他们浮躁,不安全,没有信念,缺乏想像与创造。这就是保护旧城的真正意义:使我们的后代还能够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知性,浪漫而富于想象。因为建筑的品味与风貌直接影响和决定城中人的成长与智慧。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到一个人的家里去,从他/她的室内装饰和摆设你就可以了解到主人的知性与品位了。城市建筑也是一样的道理。

另外一个失误并不那么明显,因为大多数国人还在津津乐道自己都市的现代与美丽。诛不知这些建筑在有一点文化品位的人眼里显得是那么无知和丑陋。早有文章指出,中国城市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机械重复,缺乏想像。国外游者问道:这些建筑师难道出自一位老师?怪不得有人评论中国的大学建筑系,只会训练技术娴熟的工程师,但不会培养富于创造的建筑师。

时代已经飞速发展,现代派从一百年前开始早已经经历过后现代的时期而在今天进入当代。现代派发源于欧洲,百年来还在发展。欧洲都市古典与现代时空对仗,新与旧文化上相互衬托,给人们一种文化认同的历史立体感。这种立体感反映在欧洲不同文化在当代的各异,无论是建筑,时尚,艺术,文学。我们很容易观察到古典文化在外观与神韵上的区别。比如中国,伊斯兰,法国。但是现代的走向似乎抹煞各个文化的区别,而在功能化,市场化的前提下变得“相似”起来。不过,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欧美现代建筑有很多明显的区别。比如美国的现代与法国的现代风格徊然相异。德国与西班牙的现代更有许多本质的区别。更为有趣的是,在非西方国家,我们也发现带有区域特点的现代设计比如中东。他们的本土建筑师设计的穆斯林建筑看上去是十足的阿拉伯艺术风格,却绝对的现代。另外,日本的现代设计不仅仅反映在主体建筑上,而且在室内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日本的传统与风格。这就是说,世界各个地域和文化,为了自己的文化认同,会依据自己的特点设计现代的建筑。现代并不等于美式的”饼干楼。”也不应该失去地域与文化的特点。欧洲的建筑,有从古典到现代的合理过渡,和文化推进。相互并不矛盾。相反,欧洲的现代与古典息息相关,是从古典的神韵里生长出来的现代表达。

其实模仿也是一种文化的模式。比如中国20-30年代的“现代建筑”大多是模仿当时的欧美建筑。显然,那时的建筑师不可能100%来自欧美,因而很多是本土设计师模仿欧美而设计的。因为模仿上的困难与建筑师本身的理解和局限,设计出来的作品带有很多本土设计师文化背景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民国建筑”。上海有很多这样的民国早期现代建筑,比如华山路上海交通大学的图书馆和“中院”教学楼。但是民国建筑与原汁原味的欧美洋楼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体现出一种“中国设计”。我们也许可以称其为“区域现代主义”作品。

但是中国当代的“现代建筑”是千篇一律的“西式建筑。”它们毫无与本土文化的联系和渊源。而欧洲的现代,一定与自己的古典有文化内涵上的瓜葛。显然,中国在近20年建造的高层建筑,大多以欧美现代,尤其美国现代高层建筑为模板。或许是模仿,也可以定义为“现代高层建筑。”但是属于哪里的现代就很难说了。笔者访问过许多中国大城市,包括新疆的乌鲁木齐和西南的成都与重庆。那里的现代建筑群大有攀比谁最“西式”之势。好像国内的城建正在兴起一种最西方,最现代的竞争。与当地人聊天时,他们急切地告诉我,本地刚刚兴建的商业区,广场,规划是出于欧美哪位著名人物的手笔。那种自豪喜形于色,让人感到一种无奈。

中国建筑的失误在于没有形成自己的“中国现代”,无法理解,中国也应该考虑,并能够设计出中国的现代建筑。起码,对“中国设计”和“中国现代建筑”应该有一种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应该有理论界,评论界的关注。与建筑界朋友讨论这个话题,他们大多赞同我的观点,但是却往往归罪于开发商与主管部门,认为这不是建筑师可以左右的事情。但是他们好像没有任何自己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想象和构思。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我曾经看到一个关于中国现代建筑的电视片。报道一位有识之士希望把中国的园林用到现代建筑的理念中,并资助建立了上海浦东的“九间堂”和西马拉雅中心。不过聘请的建筑师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这种尝试实在令人钦佩,应该有更多的中国建筑师投入到这种“中国设计”的活动中。因为目前寥寥无几的“中国现代建筑”,比如上海金茂大厦(美国SOM设计)和北京首都博物馆(法国杜地扬设计)还都是洋人设计的。

责任编辑: Elle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