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建筑的人文关怀  > 正文
时东陆:中国建筑规划不能忽视都市人文尺度
发布时间: 2013-09-16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6 城市文明的标志 (Criteria for Quality of Urban Living)

现代城市最文明化的标志首先应该是公共交通。因为它不仅提供交通工具,更为重要的方面包括低碳,无废气,减少高速路,汽车,交通堵塞。同时,它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公共交通应该也包括那些出租自行车。在北欧,北美很多城市,比如哥本哈根,蒙特利尔,都有遍布城市可以出租,甚至免费的自行车。这种自行车就停放在人行道上,取车时可以投放硬币,自动获取。蒙特利尔的自行车30分钟以下免费,1小时仅需1.5美金。而且用完之后在目的地就可以在街上存车处归还。自行车的使用应该是一个城市最文明的标志之一。

另外一个文明都市的标准是直通机场,火车站的普通地铁。普通地铁指那些和城内地铁一样低价收费的公共交通。在世界所有著名城市都有这一类公共交通。但是在中国的上海与北京都是很晚才建立这样的公交系统。事实上,如果不是有世界博览会和奥运会,这两座城市不知何时才会有这样的交通。在2年前的北京与上海,高速路已经十分发达,但是两座城市却令人惊讶的没有直达机场的地铁。在上海虽然有磁悬浮,但是它的价格与出租差不多。到北京机场的地铁票价是普通地铁的10倍以上。。每次从虹桥下飞机,都要在出租车站等候30-50分钟。当时我就想写一篇关于北京与上海无机场地铁的文章,无奈拖到今天。我当时想,我们的官员也许都不需要做地铁去机场。

正如前面所讨论的,一个城市的活力体现在是否提供让人十分享受的步行区域。它可以用所谓平均步程与特征时间来表征。如果一个城市引入大量汽车和高速公路,停车场,步行就会越来越困难,导致更多的人依赖于汽车。一个依赖于汽车的城市会存在许多问题:交通堵塞,空气污染,噪音,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与封闭,事故,等等。欧洲大多城市里可以自由穿行,散步,在公共场所活动。他们拒绝加宽小街,就是为了不让汽车畅通。但是这些可以步行的空间在中国的城市在不断地压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有汽车。

对旧城的保护肯定是文明的标志。欧洲很多城市,比如阿姆斯特丹,那里的青年人60年代离开,多年后回来,发现城市和自己走的时候没有任何变化。这种老城的存在与居民对城市的认同直接相关。如果每一代的居民都通过自己的故地来认同自己的文化,这对于一个民族的自尊和骄傲起到深远的意义。但是20年前离开北京的人早已有失去故园的感觉。北京之变化,令人惊讶。得到保护的大多是皇宫,墓地,皇家公园。这与普通北京市民的生活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目前很多城市兴建的旅游景观其实对本城的居民都没有什么关系。比如南京路步行街,新天地,三里河酒吧,后海酒吧。那里大多是老外,游客去的地方。而市政的大部分投资都没有使自己城市的居民得益很多。那些很时尚的地方,比如上海外滩3号从来不会有上海普通市民光顾。

相比之下,那些所谓的时尚地带,比如新天地,司南宾馆,三里河酒吧,外滩3号7楼在欧洲满街都是,它们是本地居民经常出没的属地。外来游客们不过参与到本城居民的生活中来罢了。这些地段,建筑,景观是欧洲城市几百年保护下来的。是永远的老城,也是最现代的老城。另外,城市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清楚,本地居民是永远的主人,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城市风格。外来的是游人,是客人,永远是为辅的。游人必须尊重本地居民的生活习惯,表示一种十分尊敬的态度。比如,你应该尽量用本地语言问路,而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大声喧哗。法国巴黎人就是这样对待游客的。如果你没有礼貌地直接说英文,对不起,我不懂。但是在中国,这种关系却正好颠倒了,游客,尤其有钱的游客成了主人,他们用英语点菜,问路,趾高气扬。为什么呢?因为改造后的城市使居民们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认同,从而失去了自尊!你看,这大上海不就是欧美吗,本来就是外来洋人的属地啊,他们才应该最牛!

有趣的是,当上海出租汽车司机大肆向我炫耀那些著名景点,五星饭店,豪华饭馆时,我知道这位老兄是不会去这些地方消费的。因为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都有菜价超级差别的饭店。在路边小店,一道菜也许仅仅3-10元。我一次与几位朋友在田子坊泰康路上的一家小饭店吃饭,大约点了7-8道菜,仅仅花费100多人民币。但是如果去五星酒店,大饭店,一道菜从五十到几百元不等。每人每餐150-200元的消费是很正常的。因此,普通上海人还无法真正以上海自豪,因为那还不是他们的上海。上海的精华属于老外,高级白领,游客。

因此,城市的文明程度反映在她是否平等,是否对每一个本地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不是从消费,交通,娱乐,教育等许多层面两级分化的。文明城市应该属于个人,而不是属于阶层。欧洲的文明体现在每一座城市都是个人的城市,服务于个人,无论阶层的区别。因此,每一个人都深深认同自己的都市,有一种情绪上的眷恋和自豪。只有当大部分的城市设施都为本城居民享有,享受,这座城市才可以称得上现代文明都市。

文化设施也是文明尺度的标杆。目前国内新建区域无非是高层公寓,商业网络,学校和一些服务设施。那里的居民在业余时间也仅仅能够购物,吃饭,逛街。但是在欧美发达城市,居民区更为注重文化与教育。过去的都市,在文化教育方面大多是以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为主体的。但是这些概念有些已经过时。另外,国内每座城市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几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它们大多是为整个城市建造的,还无法满足各区域群体的需要,尤其在居住地附近。目前很多欧美城市已经把文化设施考虑到各个分区范围。每个局部区域都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教育,科普,儿童中心(Children Museum),艺术馆,画廊,博物馆,等等。这些设施都是为本区的居民建立的。这使得居民不需要走很远的路就可以享受这些文化教育设施。中国的城市开发还大多数局限于房地产,而不是文化品位和课外教育。如果一个城市遍布各种艺术馆,画廊,科教中心,博物馆,儿童中心,而且每个市民家庭都会频繁地参与其中,那么这一定是一座文明的城市。

据中国网报导,中国目前有8296万残疾人口。这是一个惊人而巨大的数目,几乎近总人口的10/1。但是在北京和上海以及所有其它城市都很难看到残疾人。他们在哪里?他们是否要享受现代城市的所有一切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们城市的现代还大多体现在摩天大楼,五星酒店,大型广告,游乐场所。几乎看不到任何醒目的残疾人设施。在大学里更是看不到残疾人和残疾人设备。如果说我们的城市现代,她应该服务于每一个个体,如果说我们的城市文明,那么残疾人应该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待遇。在欧美国家,尤其南部,经常可以看见残疾人,以及他们享有的各种服务。这就是文明的标志。

我想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度和城市里,首先冲击视觉的是那里人们的风格,装束,品味,言谈,举止。很多人说,这与经济有关,等人们有了钱,自然就有了文明。我想今天的中国应该是富足的,尤其那些能够在欧美旅游的人们。但是我们知道金钱和文明不见得画等号。我在欧洲乡下访问时,在最普通的农家做客,在最普通的小饭馆用餐。无论那里的人多么普通,他们的衣着,摆设,言谈都渗透着无形的文明。他们厨房的餐桌可能是祖辈留下的,已经十分陈旧,但是他们会铺上绣花的桌布,一块非常普通的桌布。然后一定会在院子小花园里采集一束五颜六色的鲜花,放在并不很讲究但是很别致的花瓶里。早餐也很简单,就是自己烤制的面包,香肠和煎蛋。旁边配上一篮子自己园中的水果。大家都很安静,轻轻地交谈,听着音乐用餐。在这个很平常的早餐过程中,你可以体验到一种文明。当我走进卫生间洗手时,我们发现他们的卫生间小的出奇,简单的出奇,但是格外的清洁,甚至具有十足的幽默感,因为墙上贴的画片。我由此认为文明与金钱并不相关。

相比之下,我去过很多档次不低的国内饭馆,外面门脸金碧辉煌,但是卫生间和脏兮兮的地毯实在不敢恭维。吃饭的人激情满怀,呼三喝四,烟雾缭绕,一醉方休。我敢保证那里吃饭的人绝对不是穷人,甚至是有钱人。但是我丝毫体验不出他们的文明。非常有趣的一件事让我至今无法忘怀。就是那次在田子坊附近,泰康路那个很小的饭店吃饭。其实,田子坊是一个旅游景点,游客很多。我的朋友是美国回来的建筑师和学者。大家正在对那里的美味品头论足,大厨出来小憩。由于是夏天,他只穿一件T恤,汲着拖鞋。他出来之后就站在我们餐桌一尺距离之外。一边与服务员聊天,一边竟然顺手脱下T恤衫,光着汗流浃背的上身,大声谈笑。我的朋友刚从美国回来,居然见不得这个阵式。好在大家走南闯北,定下神来,一阵笑语调侃,也就过去了。我当时甚至为那位大厨辩护,说这就是我们的本土文化,显现出自然与亲近,无可非议。

城市的文明标准很多,包括可持续性,能源,污染,卫生,教育,服务,交通,犯罪,经济,就业,等等。目前The Mercer Quality of Living Survey以这些作为测量标准,给出的前50名世界最佳城市。这50名城市大多是欧洲城市。美国的檀香山(31),波士顿(37)排在中下。前10名里有7座是德语城市,包括维也纳,苏黎世,法兰克福,柏林,慕尼黑。丹麦的哥本哈根排在第11名,纽约排在最后。中国的城市何时能够进前50名,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希望城市的规划者与建筑师们(当然包括开发商与政府)能够意识到,城市的发达和现代绝不取决于令人目眩的高层建筑群和荧红灯,也不是出于世界闻名建筑师之手的超现代作品,或者是类似凯旋门那样辉煌的中心广场,更不是川流不息的汽车与蜘蛛网一样的高架路。都市的文明体现在人性与品味,知性与浪漫,历史与文化,来自给予每一个居住者享乐的权利,温馨与认同,在于她所引发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责任编辑: Elle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