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时东陆
近20年中国大都市的变迁日新月异。无论从建筑风格还是城市规划,中国现代城市基本效仿西方国家实行过并已遭到批判的理念。比如高层摩天大楼,庞大的商业城,巨型中心广场,密集的高架路与过街天桥,大尺度拓宽的街道,急剧增长的城内汽车密度,大容量的城内停车场,超长的沿街路障和栏杆。这种建筑与规划基本沿袭美式的城建理念,以所谓“汽车尺度”建筑与规划,把大量汽车引入城市,大大增加汽车的流量和速度,导致严重的交通堵塞,污染,事故。而原来的城市格局与市井生活却遭到极度的破坏。但是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都市仍然保留旧时的风貌。那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受到现代科技的巨大冲击。尤其在欧洲都市,那里的街道,民居,生活方式和上世纪初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于是,我们提出这样的命题: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和文明一定是依赖于满城高密度的摩天大厦,网状高速路和高架桥,大量汽车,超大商城,超宽街道吗?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着重介绍欧洲与美国在文化理念,建筑风格,城市规划上的风格与区别。并指出欧美城市建设所依据的不同理论模型。比如,美国城建所依据的是所谓“汽车尺度”而欧洲更强调“人文尺度。”正是由于欧美城建所依据完全不同的理念和尺度,造成欧洲与美国在城市风格上的迴然相异。但是我们从半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美国的许多城市正在迅速衰亡,而欧洲城市与那里百年前的都市一样,仍然生机勃勃。巴黎老城,古风悠悠,城市中心没有高层建筑群,但是谁能说她不是世界最现代的文明都市呢?
但是我们的都市,由于在建筑与规划上盲目效仿美国,从而失去了所谓的“人文尺度。”这种美式的城市建筑与规划迅速地瓦解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破坏文化传统,弱化精神认同。没有文化认同会丧失自信,缺乏想象力,更没有创造力。本文将讨论都市“人文尺度”的定义,文明城市的标准,城市规划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并由此而指出中国现代都市在规划与建筑上的关键问题与未来走向。
在讨论中国城市的人文尺度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考察一下世界,尤其美国与欧洲都市的特点和差异,以及欧美在文化理念上的区别。因为中国的现代城市基本是以美国作为典范进行建筑和规划的。
1 美国城市的衰亡 (Decline of US Cities)
美国与欧洲的差别很多反映在都市生活上。美国的城市自二战之后大部分开始“死亡。”最为典型的是美国中西部密执根州的底特律。目前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居民离开底特律(丛两百万降到70万)。失业率高达50%。单独别墅的房价在很多区域已经降到500美金一栋(平均150平方米面积),甚至更低(有一百多所别墅以1美元拍卖)。在城市中心广场几乎见不到行人。最大的城市火车站已经停止运行。在离城市仅仅5英里的一个区域,大部分居民区已经人去楼空,而动物们却趁机返回,包括水獭,野狗,甚至小银狼。因此,这座过去十分辉煌的都市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死城。”其它城市,尤其中西部,大多走向衰败。很多城市的晚上,因为顾客太少,饭馆大多关门,仅仅提供午餐。如果你对我的观察有怀疑,那么你可以去中西部一些城市的郊区参访那里的居民,问他们每年会进城几次,可能除非要办具体的事情,否则无人进城。
美国自50年代的“郊区化”之后,大量居民搬到郊外,使得很多城市出现极度衰败的倾向。尽管近年来市政机构想尽办法,力图把人们招回城市。他们花费大量资金,建造大型棒球场,美式足球场,体育馆。为了鼓励人们回城,市政甚至制定政策:如果在市中心某处买房子,所有面对街市的外部装修由市政府出资。但是仍然回天乏力,城市人口流失,市面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美国真正有生命的城市也许还剩下四座: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这些城市的繁华在很大意义上依赖于移民文化,旅游业,和世界水平的金融,商业,科技,艺术,以及教育中心。
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尽管也笼罩在世界经济危机的阴云下,还是那样充满文化与人文气息。无论是巴黎还是伦敦,柏林或者维也纳,沿着法国南部地中海岸从意大利北部一直到巴塞罗那,只要是都市,就会看到典型的都市生活。热闹的咖啡店与饭馆,满街的行人,充满艺术风味的歌剧院和博物馆,悠闲散步在广场的居民。
我在美国生活许多年后去欧洲访问,并在法国与英国工作,生活一年左右的时间。有几件小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亲身体验到欧洲都市文化的特点,与美国形成强烈的反差。第一次到巴黎,住在一家古老的小旅店里。房间里电视小的出奇,上二楼的电梯仅仅可以站2-3人,连行李都放不进去。这对一位从美国初到欧洲的人,不免有些奇怪。晚上法国朋友来电话约我出去。我问去哪里,什么活动?他回答去蓬皮杜中心广场,没有具体的活动。到了那里才发现,就是几位熟人,在广场露天闲坐闲聊。或者在那里散步,喝点饮料,漫无经心。这种傍晚的活动是很多欧洲人很平常的活动,却是典型的都市生活,在美国大部分地区很难想象。美国人到了晚上,一般在自家独门别墅中的家庭影院看硕大的电视,上百个频道。即便外出吃饭,一定各自驾车,在高速路上飞驰30分钟。
而我在法国生活时,几乎每周好几次这样的聚会。大家新朋旧友,一起散步,闲聊,喝咖啡。虽然在蓬皮杜中心的闲聊毫无目的,却充满人文情调和知性话题。法国都市的广场,设计别致,历史悠久。周围的人,无论朋友还是陌生人,大多温文尔雅,打扮时尚,谈吐风趣。光去那里看人,聊天,就是一种特别都市氛围的享受,甚至可以是一种文化的熏陶。每次聊天都有收获,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这种工作之外的活动显然比在豪宅里看一晚上好莱坞大片有意义多了。所以,都市的生命首先在于人的频繁交流和文化氛围。在那里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很容易对城市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眷恋和感情上的牵扯。正因为这个很简单的原因,很多欧洲人无法像美国人那样能够远离都市生活。
晚上回到酒店已经半夜,忽然觉得有点饿。发现满街还是闹市,到处有饭馆和小店。你可以任意享用各种零食或者大餐。记得好几次在美国城市里开会,晚上出门,不要说饭店,连那种7-11便利店都找不到,街上早已冷冷清清,时间还不到午夜。能够找到小卖店的地方是几英里之外的加油站(必须开车!)。在加油站买吃的,既无情调也没胃口,因为那里都是匆匆过客和垃圾食品,毫无都市文化的质感。这也是美国与欧洲都市的差别之一。
欧洲的酒店虽然也有许多连锁,但是更有韵味的是那些以历史建筑改造的旅馆。我在马赛住的一家旅馆在一座非常古老的建筑里。它房间的门锁还是原装的老钥匙,又长又重的铸铁打造而成,一股文化的厚重感(对了,出门不必把它带在身上,交给前台即可)。房间墙壁用古典法国风格的雕花。凉台临海,是古旧的大理石结构。卫生间里的浴缸也完全是老式的,曲线优雅,黄铜把手和水龙头告诉你它年代已经十分久远。木质的地板走过会发出支支呀呀的声响,使人联想到百年前在这里有人居住的情景。最有意思的是前台经理绝对不说英文。他带着花镜,法式坎肩,有些古板,但十分职业。虽然我法文极差,但是我特别愿意费力地和他交流。因为无论是说法语还是老店本身都给你一种清晰的异地文化感。去法国不仅仅是旅游,而是一种经历。前者称为“游客”(tourist) 后者叫做“行者”(traveler)。这种经历只是在有浓厚文化的都市才可以体验到。离开了都市文化,就不会有这种心理体验。
我后来从马赛到尼斯,住在一家美国连锁店,那里的经理英文超棒,住在里面的标准间毫无法国感觉,甚是乏味。更为有趣的是,因为尼斯比马赛更旅游化,那里的食品也开始变味了。法国南部有一种久负盛名的鱼汤。它是用许多种海鱼,加上特殊佐料长时炖制而成,味道浓厚,汤色略深,甚至有点偏咸,却是地地道道马赛鱼汤,炖制方法百年不变。但是到了尼斯,同样的鱼汤,徒然变色变味,口感平淡,是为了讨好北美游客的口味。
在美国各地,无论是酒店还是饭店,都很难找到地域的差别。很多现代城市,连锁店泛滥,离去既忘,毫无印象,枯燥乏味,缺乏想象。因此美国与欧洲的差别又是反映在时间和距离上的。在时间上,欧洲上朔300年,只是历史很短暂的一部分,而在美国已经是国家的全部历史了。在空间距离上,在欧洲走过300公里已经跨过了许多国家,而在美国也许还没有走出一个州。300公里的欧洲可以看到许多风格徊然相异的文化,而在美国即便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也未必看到文化明显的差别。
2. 美国与欧洲在理念上的区别 (Conceptual Differences between US and Europe)
美国与欧洲更为深层的差别反映在人文理念上。前者以商业利润竞争为主导,后者更注重文化,环境,人文。这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来。美国社会的商业竞争已经到白热化的地步,这是世人皆知的。为了利润,美国的企业不惜把加工业大部分的迁移到国外,成本很低的地方,比如南美和亚洲。而且实行对外完全开放的政策,以此得到最高的利润和最低价的商品。我在法国的时候,法国对国外进口汽车控制在3%左右。所以在法国很难看到日本汽车。这种对自己工业的保护显然附有很高的代价。但是欧洲人深知,工业产品是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有实际功能,比如电器,而且输出文化。在美国,我们已经很难买到“Made in USA”的商品了。但是在欧洲,国民仍然在有意地,顽强地保护自己的加工业,尽管要付较高的价格。
我在法国南部戈诺布尔工作的时候,还体验到欧洲人对环境的关注。有一天,我的同事告诉我,今天你回家做公交车不需要花钱买票了。我正在诧异,他解释道:法国有对空气污染的监控设备,并且有公共显示。如果哪天超过污染标准,那天的公共交通全部免费,意在鼓励大家不要开车了。我在开车的事情上甚至闹出一点笑话。来法国之前,除了找好住处,我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买汽车,并托法国同事打听价格。他得知后讥讽我实在有点像“来自美国的乡巴佬。”他说这里是法国,在我们这里上班是没有必要开汽车的,因为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他还建议说我应该骑车。后来我真按他的意见花40法郎买了一辆旧自行车。
讲到汽车,这是一个说来话长的题目。后面将专门在“人文尺度”中详细探讨。这里举个例子说明欧洲人对汽车的看法。我在英国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位来自荷兰的教授。与他第一次见面时我随便问他多久回荷兰一次,怎么回去。他的回答让我惊叹:骑车。我当时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我们从地理上很容易知道,欧洲虽小,从英国剑桥到安姆斯特丹也要经过英吉利海峡,在欧洲大陆上距离也很远。但是这位教授坚定无疑的告诉我,他每次回家是骑车,而且是和女儿一起骑那种双人自行车(Tandem)。他后来甚至骄傲地告诉我他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真正的无车阶级。在欧洲成为无车阶级也没那么容易。他和家人必须卖掉原来离城市较远的别墅,而新买了离火车站很近的房子。欧洲人这种“绿色信念”远远超过美国人。当美国人(也包括我们中国人)还在津津乐道地炫耀自己大功率的宝马和奔驰的时候,欧洲人早已经走在文明社会的前沿,而以无车为荣了!
对于太阳能电池,在美国和欧洲的命运也不一样。太阳能在美国推广面临很多困难,一是价格偏贵,二是美国电相对便宜。所以大多数人家还是不用太阳能,因为不划算。但是欧洲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而推广太阳能,甚至不惜以政府补贴的形式。与此相关的还包括文化推广和保护。在德国看一场歌剧,实际价格在200-300欧元。但是德国人只需要花100欧元,余下的也是由政府补贴。为了文化品位和环境,政府把收上来的税钱反馈给公民。这就是欧洲的人文态度。
我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美国与欧洲的区别,科技与宗教。美国是当之无愧的科技大国,但是在干细胞研究方面却相当保守。无论从国家立法到卫生部门的规定,都大大限制了干细胞的研究范围。这归宗于美国浓厚的宗教传统。所以有人讥讽地说,美国虽然接受了科学,但是还没有完全接受达尔文。100多年过去了,进化论在美国,尤其美国南部障碍重重。从中小学教育到科学研究,都充满对达尔文主义的抗拒和抵触。而在教育领域,所谓的 “智慧设计”(Intelligent Design) 气焰尘上,几乎取代了进化论教育体制,差一点在美国南部成为法定教科书内容。而在欧洲,对干细胞研究的限制相对宽松多了。欧洲人对于宗教更是没有那么严肃和像美国人那样虔诚。
不过,对于一项科学的新发展,纳米科学,欧洲却采取了极大的怀疑态度。因为纳米直接会影响到环境。在国家立法和对纳米材料的生产方面,欧洲各国都慎之又慎,尤其对于碳纳米管的研究,使用和生产。从科技和宗教,我们可以从更为深层的尺度理解美国与欧洲在理念上的区别。
从城市建筑和规划方面,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美国与欧洲的差异。美国的现代建筑,以高层建筑著称于世。最典型的城市是芝加哥与纽约。芝加哥的高层建筑一定与现代建筑大师密斯·梵德罗有直接的关系。这位著名德国现代建筑学院鲍豪斯的最后一任校长,在纳粹的压力下于1937年来到美国芝加哥,并建立了伊林诺理工学院建筑系,开辟了现代高层建筑的先河。密斯·梵德罗有一句名言:“少就是多(Less is more),”非常生动地体现了他的建筑思想。
20世纪初,古典主义在现代主义的思潮下受到极大的批判和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现代思想家认为,世界的混乱与失败都是由于古典帝国统治造成的。而与古典帝国相关的就是旧世界的艺术风格:繁琐,华丽,辉煌。尽管世界已经走入现代,古典主义还是在许多方面试图限制和制约现代主义的发展。比如在建筑上,现代材料,金属和玻璃,本来有自己的特点和色彩:光洁,简单,却被古典主义花样繁多的古典雕琢而掩盖。密斯·梵德罗用最简洁的表现方式,最现代的建筑语言,开创了以钢结构为主体的高层建筑。他认为,现代建筑可以体现现代工业材料金属与玻璃最为本质的特征与美感。这种表达方式与现代社会,工业,生活方式可以最为和谐地融为一体。同时,这种现代建筑的美可以与哥德式建筑的精神理念媲美,但却表现了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由于密斯·梵德罗的现代建筑思潮影响,美国各大都市高层林立,强调功能性,工业性,现代性。
但是,大多欧洲都市仍然保持古典风格,而反对大规模的高层建筑。比如巴黎,罗马,巴塞罗那,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还完整地保留古典时期的建筑。值得指出的是,欧洲事实上是现代主义的发源地,并不是反对现代。密斯·梵德罗最早期的“摩天大楼”设计就是1921年在柏林参加的一次竞赛。之后,他1929年在巴塞罗那设计的“德国亭廊”和1930年在捷克建造的“图根海别墅”都是著名的现代派经典作品。欧洲的现代建筑试图与古典构为一个整体系统,相互对仗,比邻观望,时代更迭,互为依托。比如,法国的现代建筑群在巴黎城外围的La Défense。城中的新凯旋门(La Grande Arche de la Défense)与老凯旋门建在巴黎中轴线上(事实上有6.33o的夹角)。巴塞罗那以放射状向外扩展。中心内圆是2000年古城,然后不断向外建筑延伸。最外围是最现代的建筑。这在城市建筑上保护了老城,也衬托了新城的美丽。因此,欧洲的建筑是时空上最为完美的结合。
至于城市规划,美国与欧洲的差别更为明显。其中最为突出的区别显然来自于两个大陆对汽车的认识。美国是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国家。而欧洲更为注重公共交通。由此而来的城市规划俨然以此为界,徊然相异。最为典型的汽车城市以洛杉矶首当其冲。洛杉矶基本上是许多分立的城区由高速公路链接而成的网状城市。而洛杉矶主城区的格局已经脱离了古典城市的结构。一个说自己来自于洛杉矶的人很可能不会与主城洛杉矶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洛杉矶的格局事实上很适于欧洲式的火车交通。因为每个分城之间的平均距离大致是高速路上30分钟左右。但是两个分城之间也许隔着另外的分城,距离就会加倍。在洛杉矶生活的人,无论上班还是访友很容易在高速路上开车30-60分钟。加上交通堵塞,在时间上就很难估算了。如果用公共电车, 火车,或者地铁应该是城市规划的首选。80年代洛杉矶曾经有市政报告,要求建立火车网络。还未能开始实施,美国主要汽车公司大举进入洛杉矶,大肆宣传汽车之重要和便利。使得这个美国公共交通的最大立项流产。但是,如前面所提到,美国最后的都市:纽约,波士顿,芝加哥都有很发达的地铁。尤其波士顿和纽约,都有百年历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