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巴姆建立于公元3世纪,位于鲁卜哈利沙漠南部边缘的繁忙商旅通道上,古城突出耸立于哈德拉毛河谷傍边的小山丘上,数道季节河交汇于此,其中主要的季节河-哈德拉毛河在这儿逐渐狭窄,希巴姆城三面映掩在茂密的棕榈树林之中。历史上希巴姆以采矿业著名,是商队驿站镇和行政中心。希巴姆古城距首都萨那以东约470公里。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希巴姆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被城墙环绕。

希巴姆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十六世纪的希巴姆城堡被军事防御墙环绕,是基于垂直建筑规则建造的最古老,最杰出的都市规划典范之一。在悬崖上的这座塔状建筑给人印象深刻,由此这座城市得名“沙漠中的曼哈坦鸡尾酒”。
1228到1454年间统治提哈迈平原和南也门的阿苏勒王朝使希巴姆古城再次成为政治和文化中心。阿苏勒王朝修建了清真寺、伊斯兰学校、喷泉和道路。他们的建筑创新,例如穹顶,已经永存下来。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仅有法蒂尼亚伊斯兰学校保留了下来。
萨那城建筑
几个世纪的这种繁荣,奠定了希巴姆古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坚实基础。希巴姆古城的衰落开始于塔希尔王朝统治时期,特别是在第一次奥斯曼征服时期。如今在希巴姆古城有86座清真寺,仅次于萨那,“星期五清真寺”是希巴姆古城最大的清真寺。希巴姆古城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是阿沙艾尔清真寺。最有艺术价值的是19世纪建造的纳赛尔宫和伊斯坎达尔清真寺,这两座建筑的艺术价值,比城边的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城寨高出许多。希巴姆古城的民宅很具特色,宽不足2米的小巷像迷宫一样,幢幢民居仿佛重叠在一起。外观看似简朴,但室内装修和家具都很豪华。
希巴姆古城既是伊斯兰教世界极其重要、屈指可数的学术之都,也是实施宗教教育的重要城市。这里有穆斯林学院、学校和清真寺等建筑200多处。其建筑物强烈体现着宗教色彩,但又不失为极具艺术价值的建筑精品,其大学的影响遍及伊斯兰世界而且跨越了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