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品茗畅言 聚焦建筑  > 正文
品茗畅言 聚焦建筑
发布时间: 2010-07-06   来源:畅言网 

“春来茶馆”第五期·开幕

人物:豪尔斯企业董事长李小宁,独立房地产评论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马跃成,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彭乐乐,工业建筑设计所建筑师吴晓龙,金网络地产顾问公司策划主管谭碣,畅言网编辑2人。

时间:2010年6月18日,下午14:00—16:00

地点: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四层

第一幕:“建筑因人而存在”

在建筑圈内,对于“建筑因何而存在”、“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好建筑”这样的问题,每位设计师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与想法,但有一点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即:无论建筑形式如何,建筑最终的归结点是为了生活在其中的人。

日本建筑师迫庆一郎亦在媒体采访中曾强调过:设计因人而存在。建筑并非仅是设计师用来体现自身创作理念的一个工具,而更多的是为了存在于由建筑所构成的空间中的人的活动而存在,不同的建筑形式所创造的空间结构及尤其衍生出的社交理念,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行为方式的表达与交流。

建筑绝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生硬堆砌,建筑一旦存在,就充满感性,体现着建筑师对使用者的关照,构架着生存在其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建筑的本质究竟如何理解?建筑师是否应该思考用建筑形式去改善和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畅言网邀请业内多位名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

幕起

畅言网编辑:欢迎各位建筑师来到畅言网“春来茶馆”做客,本次已是第五期沙龙活动,之所以持续做这一活动,就是希望能将各位设计师对于建筑圈内问题的真知灼见与大家分享,因此,请大家毫无保留畅所欲言,下面先有请彭总针对本次沙龙的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彭乐乐:我先说?没有人抛块砖把我这块玉引出来?那就我来抛砖。首先要谢谢畅言网,谢谢你们给我们提供的交流平台。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当中,我们不会把“建筑因人而存在”作为我们的设计核心,建筑是“为人、人为”这无需强调。我们现在做的比较多的项目是艺术家工作室、画廊,还有一些地产项目,每个项目的设计出发点会不同,我们会依据特定的设计条件,解决具体的设计问题。建筑师的作用在不同的项目里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建筑师是在为人而设计,建筑的结果也一定是因人的使用也许是追求而存在,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还会针对每个项目去确定我们的设计的核心,这个核心是会贯穿我们所有的项目。这个核心就是我们关注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建筑语言转换,关注我们所表达出来建筑语言能够确切的反映当下人们生存状态,我们希望每个看到建筑的人都能读懂建筑师最基本的设计思想。当然,我们现在还不是每个项目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我们一直在坚持这样做。

我觉得幸运的是处在国内建筑业目前的大建设状态,我们拥有大量的建设项目,建筑师们不管水平高低,都在被这个大潮流所推动。这就需要建筑师保持谨慎的设计态度,大环境给予了建筑师这么多机会,建筑师需是要把握住自己设计判断,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建筑环境里保证建筑的质量,这个质量包括方方面面。

畅言网编辑:那在您看来,建筑师能否在其中起到引导建筑良性循环的作用?

彭乐乐:我认为方式是有的,但这个方式实践起来,产生的力量太微弱了。因为这实际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声音。建筑师本身肯定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因为建筑本身是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的。

李小宁:关于“建筑因人而存在”这个话题,我想其中“人”的解释是多种的。尤其在中国,“人”也有包括权力:很多时候,建筑不一定是由需求决定的,而是由权力决定的,权力的掌控者根据个人好恶的需要,而不是市场的需要。但是,中国拥有庞大的建筑市场,建筑师有大量的实践自己作品的机会。而相比之下,国外的建筑师存活起来是比较难的,因为国外工程量通常很小。越发达的国家越是如此,建筑行业比较成熟的国家,对建筑作品的选择是比较尖锐、挑剔的,建筑师的作品通常很难实现,所以中国建筑师是非常幸福的。

我们分析一下当代MOMA。MOMA从建筑理念上讲是在追求建筑节能,但我们可以看到,MOMA的窗户是很小的,这是由于它不使用空调,而采用了恒温系统,这种系统是非常惧怕窗户的热量泄漏的,所以不得不缩小窗体,从而影响了观景和采光。舒适度的概念不止是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等相对优良的空气品质,还要注重采光和观景,保持人在建筑空间内良好的视觉享受和愉悦的观赏心情。

梅兰芳大剧院使用了大片的玻璃幕墙,这其实是不环保、不节能的,甚至可以说是最耗能的一种外立面形式,但为什么现在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都在建筑设计中大量采用玻璃幕墙呢?这里面有一个视觉问题。当人们在节能需要和视觉享受需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时,就会觉得牺牲一些能源消耗是必要的,采光和观景在某些建筑中是最重要的事情。在目前能源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人们必然要追求更为舒适的视觉享受。

当代MOMA满足了温度和洁净空气方面的舒适,但没有解决景观上的舒适度问题。如果将当代MOMA作为写字楼来使用,你会发现很受局限。国内外的写字楼大多都使用玻璃幕墙,这是因为写字楼内的宽大办公空间在布置上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只有玻璃幕墙能满足这种不确定性的需要。这是写字楼与居民楼、医院这类建筑之间的一大区别。

另外从建筑外立面上讲,当代MOMA比较呆板。特别是MOMA一期采用了深咖啡色,给人非常压抑的感觉。既然建筑要以人为本,那我们就要研究人到底需要什么。我们不是一定需要恒温、恒湿,也不是一定需要最新鲜的空气,但需要视觉、听觉、触觉整体上的基本享受,我们对于舒适度的追求是多重角度的。现代人对空间的需要是开放式的,寻求横向空间上的宽视角。在欧美发达国家普遍追求节能建筑的同时,一些耗能较高的大面积玻璃幕墙建筑依然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人类对建筑空间特别是公共类办公空间要满足整体舒适度要求的一个反映。

我在前面提到,中国的建筑形式通常都是由权力决定的,建筑师的理念很难在建筑中得到完美的体现,除非是贝聿铭这样的大师。贝聿铭的建筑其实也不是自己设计的,他只是提出一个概念,然后交给自己的工作室去设计,然后再对方案进行修改。其实这就是建筑是一批人思想结晶的一个体现,只是被冠以大师的名义,才成为我们通常理解的大师作品。

由权力所决定的建筑,有时候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我个人认为,北京有几个破坏了城市和谐美的建筑:一个是国家大剧院,破坏了古典和谐美;另一个是央视新大楼,破坏了现代和谐美。去过国家大剧院的人都知道,里面有大量的空间被浪费了;同样是剧院建筑,悉尼歌剧院的体积非常小,但空间利用率很高。国家大剧院的空间浪费是没有道理的,有的人可能认为它很有气魄,但能耗的浪费和过度“小气”的剧院大门设计,都使它的存在无法被合理地承认。

再说央视新大楼,它扭曲的形态是对周围现代建筑的干扰,如果说它和迪拜塔造价相同的话,我认为迪拜塔相较而言可说是一幢完美的建筑。在迪拜塔建设时我就曾经去过,当时对方说建筑高度预计为600多米,但建筑结构已经预留了增建的余地。想要增加它的高度一点也不困难,而且可以不断增高的建筑造型也是非常美的。

我曾经现场考察过一些高层建筑,比如台北101大厦和上海金茂大厦,我认为他们称不上是美丽的建筑;相反,金茂大厦旁边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我认为它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整体的造型完整,这也是地标建筑的一个基本要求。

建筑不单单是因人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建筑是满足视觉、观赏及使用等多重需要而存在的。人确实是需要建筑,将这个需要缩到最简单的范畴,即户型:是人空间需要最直接的体现,户型本身是干扰外立面、外立面影响户型(包括窗户、尺度都会对立面及结构产生影响),都是按照人的需要、视觉、城市公用性及个人需求,所有这些综合之后的结果才能称之为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因此我觉得设计师永远都是在夹缝中找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理想在各种复杂需求的平衡下逐步实现,这就是一种幸福,当你不是一个大师时,是不可能有条件把自己的所有理想均表现清楚,即便是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保罗,也需要在其他伙伴的配合下才能够把设计理念较为完整的实现。

去年我出了一本大型建筑画册《展览新空间》,是我花了三年时间遍访世界范围内顶级的建筑展览会后的总结,其中拍了400幅建筑造型并进行大量的文字分析,从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建筑不仅仅只是房子,展览造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浓缩的建筑。国外实际上已经把建筑中的所有东西做进展览会中,也是把人的需求、人的活动等等与展示紧密结合在一起,大空间变为小空间,但依然是围绕人的活动进行的,因此作为一名设计师,面对特别复杂的社会需求及人的需求时,不用太过强求,而是逐渐的把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到作品中,做到合适即可,一般上不太可能将自己所有的设计理念全部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是在成为一名大师之前。

“以人为本”是一种相对概念,实际上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不仅需要空气、温度、湿度,还需要景观、场景,只有把这些都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设计出好的建筑。当然,对于当代MOMA的批评也不是绝对的,它其中也有很多值得宣扬的优点。

对于MOMA另外一个品牌项目:万万树,我认为其中有一个问题,即这个建筑只满足了空气、温度、湿度等条件搭配,却忽略了建筑造型,从外观看我认为与别墅的外型不太匹配,忽视了视觉审美,使整个别墅看起来很像仓库,非常简单,平顶房加两个大窗户,与别墅的概念背道而驰,既不是现代别墅更没有古典别墅韵味。国外的现代别墅,非常注重窗户尺度,现代别墅最大特点是足够重视室内与室外空间的交流,而古典别墅则比较注重室内与室外空间的封闭,保持私密性,两者都是从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及心理需求出发而形成各自的特点。重新回到主题,我还是再次强调建筑一定是在考虑了人的需求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好的建筑形式。当然,有些问题谈的不是完全到位,还需要与大家进一步交流。

畅言网编辑:李总通过很多实例,较为详细的阐述了自己的理念,很有启示。接下来,有请独立房地产评论人马跃成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

马跃成:李总是地产圈里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日常通过与李总的交流,我们发现在地产圈里的活动多是营销方面的,大家在技术方面的交流非常少,虽然很多活动也谈低碳等、环境、设计等概念,但是深入的探讨问题的声音比较少,因此很赞成像畅言网这样,关注一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自身作为这个圈里的一员,也很关注这些问题。

在这个圈里做的时间比较长后,我对“建筑设计师”在这个圈里的“技术角色”感到比较悲哀,实现不了自己的想法,往往是权利决定方案,设计师的想法很多时候很难实现,受到其他牵制因素的影响太大。

建筑就是凝固的艺术,曾经看过王蒙的一本书,是评述长安街的建筑的,我们知道,长安街这些年变化很大,王蒙就是把这些年的建筑进行了逐个评论,有成功的,也有不那么成功的。每一个建筑都是一个艺术品。

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看,整个房地产开发实际上也是一个创造艺术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找片地盖房子、卖房子那么简单,但遗憾的是,通过对很多别墅项目的考察,我感到这种将地产开发当作一种“艺术创作过程”的案例较少,对别墅设计的认知与领会都不深,不会因人而设计,适用性不强。

建筑一方面满足人的需要,还要满足自然的需要,端午节期间,去坝上旅游,发现那里做的很多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建筑体量很大但是功能性很弱。其次,建筑也必须与历史相关,现在很多城市拆迁量很大,很多老房子被抢拆后,对周围的区域都是一种破坏,不能够继承周围环境的历史,而这些除了设计师外,开发商与政府部门限于自身利益的原因,将很难全面的考虑到这些方面。

另外,当代建筑还应该具有安全性,我一直对玻璃幕墙建筑非常担心,如果在北京发生地震,人们将无处可逃,因为玻璃在震动变形后会破碎掉落,必然会砸到行人,人们将在逃生中遭遇很大的危险,尤以中关村、CBD的最为典型。其次,光污染问题、耗能保温问题等,都证明像玻璃幕墙这样的新材料、新设计对环境及社会发展没有好处。

其次,聊聊建筑师人才急缺的问题,我认为不是人才缺与不缺的问题,而是看如何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位置上的问题,整个体制对于建筑师的利用都不是很到位,没有发挥出他们的特点与能力,浪费很大,国内很多有影响的工程均被国外设计师“抢滩”,然后就觉得中国设计师没有能力做出好的地标建筑,但实际上我认为这种现象是颠倒的,以现在的“央视大楼”、“上海机场”等为例,存在问题很大,我认为国外设计师与国内设计师相比,并不了解中国文化,要想做出好的、符合中国文脉与人文需求的建筑,最终还是需要中国设计师来做。

吴晓龙:谈到“建筑以人为本”,我认为好的建筑首先是要为人来服务的,生活在建筑当中的人,其感官决定了对周围温度、空间、光线等不同要素的感觉,因此应该看建筑是为什么样的人用,为什么需求来用,比如办公建筑,就要求比较开放,而展览、美术馆等则要求采光比较强、更有利于表现艺术张力,因此我认为,设计是因人而存在,建筑是因人而建。

幕落

责任编辑: 畅言网
private method `split' called for nil:NilClass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