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地标建筑是不会轻易被拆除的,如果你想把美国白宫、法国埃菲尔铁塔都拆了,那肯定只有在类似《2012》、《后天》之类的灾难电影里才能看到。
建筑从来都是依托于城市而存在,没有地域环境归属的建筑从来不会被允许出现在一块土地上,因此当现代社会的功能化需求不断加强时,建筑作为构成一个地域的最基本元素之一,亦渐渐承担起相应的经济与社会责任;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伦敦大桥之于伦敦、鸟巢水立方之于北京,建筑在社会组织的构架中被予以“地标建筑”之称,建筑从形式到肌理都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诸多细节中。
然而“过犹不及”,当一个城市把所有经济发展的契机与赌注都让一幢幢建筑来承担时,这些被冠以“地标建筑”的高楼,还能否背负得起这些期望值得思考,这样的思维逻辑很可能已将建筑本身的意义完全曲解。
地标性建筑,从个人角度看,首先必须要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内涵,要有民族内涵。法国有埃菲尔铁塔作为城市标志,悉尼有白帆状的悉尼歌剧院与海洋相呼应,建筑与城市间的呼应有着共同的符号将其贯穿,所以,地标性建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需要。
一个成功的地标性建筑在形象上要很单纯,即“少就是多”,简单的形式才容易形成特色,让人深刻记忆;其次就是要反映地方特色,要有底蕴,不能凭空出来一个形象;再次要反映科技水平,当然建筑本身的实用性是基本要满足的,不能光造一个地标,成为一种摆设。
对于北京的地标建筑,个人比较偏向于水立方,还有国家大剧院。原因是他们的形体都很简单,不是很复杂的形体。简洁的东西往往会有内在的张力,从而给人以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