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加码扶持力度 保留“原汁原味”
——访主题建筑工作室、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主任王永刚
发布时间: 2011-09-26   来源:网友啊德投稿  转载自:主题建筑工作室、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主任王永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畅言网:工业遗产改造应注重哪些因素?

王永刚:在我国发展十多年前开始老厂区的改造,有一些不错的影响。但是我认为如果不改变土地性质,改的都是皮毛。我们要往更具体的更深入的的层面去关注,对改造和保护更有利,想办法解决老厂区的土地性质,政府拿出可行的优惠政策,在适当的地块多给一些建设指标,建筑的容积率可以高一些。因为工业厂房的体量较大,空间利用上不应该限制太多,如果政府算小钱、一刀切的做法来对待老工业区改造不合理。我们要就事论事分析老工业厂房的空间基础,原有的园林和建筑物特点,保留老建筑的原汁原味,让人们可以看到和学习历史,对于建筑专业学生和摄影者是一种典型的城市教材,否则以后提起城市肌理等概念人们都不知所云,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保留历史的记忆之后要引进好的业态,政策扶持减少租金不是办法,创业园区的发展势必带动周围商业发展,地价租金也会上涨。艺术家在这里生活工作10年,不能通过简单的租赁的方式,对艺术家无形的资产进行剥削,要让艺术家和企业共同享受好的园区。目前很多创意园区和艺术家签订租期较短,短期的合同对艺术家的生存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一生都是发展期,也许会从默默无闻突然爆发,在成名之前经济能力是制约他们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厂区是属于整个城市的,对城市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从宏观角度讲,我们应把老厂区环境看作是城市的公共资源,政府要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考虑老工业区的改建。

751工厂改造方案

畅言网:国内很多老建筑改造和创意园区两个意象的联系格外紧密,尤其是旧厂房改造和创意园区甚至可以画上约等号,两者之间的实际契合度其实不高,我们如何看待这种改造的同质化?

王永刚:我觉得不存在改造同质化的现象,因为每个工业厂区的发展方式不同,入驻的艺术家和公司也不同,营造出文化氛围自然不同。采用loft的改造模式符合土地空间利用,相互穿插和相互独立的垂直空间,有利于老的东西的保留和新东西的发挥,实现立体的效果,这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一种改造方法。

 畅言网: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和对于建筑师来说一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命题,因为这项工作不仅意味着要探究历史而且要为在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双方的“共生”才是设计的本质。您认为实现旧与新的共生最应注重什么?

王永刚:关于旧厂房的改造建筑师的介入,能把老厂房真正做的好的不多。旧建筑的改造要忘记自己的风格,不能导入自己的爱好,最好用专业能力保留原来东西有价值的一面,和环境实现共生。我个人做建筑设计主要关注是否好用,也考虑形式问题,但是更在乎形式背后人的感受。我们也在不断尝试改建项目反映环境的文化性质,通过形式去解释这种文化性质,建筑应该融入环境,不要跳出原有的风格。老工业区本身就是一件作品,建筑师要尽可能少地画蛇添足,如果有可能保留原样最好。由于原来是工业空间舒适度比较低,如今要改建做办公空间、展示空间、酒吧等,舒适度方面要有所提升,但是基本舒适度还要让位于历史记忆和城市肌理的保护。

 畅言网:您认为我国工业遗产改造的商业前景如何?

王永刚:我国老工业厂区有很多,改建后商业潜力巨大,这不是单纯区域本身的发展,而是能够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所知道可能更多是大城市的一些案例,现在在昆明、老三线地区、类似于攀枝花一带,也开始有艺术家过去发展。老厂区的改建不是建筑和装修的问题,占的比重非常小,更大的决策因素和推动力量来自政策的导向和支持,特别是针对艺术家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751工厂改造方案

 畅言网:从事多年的艺术和建筑的工作,您认为艺术创作对建筑设计产生哪些影响?

王永刚:建筑和艺术差别非常大,艺术能够提出问题,建筑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可以学到他们对社会关注的角度,在艺术品表达上的语言,这对建筑的控制非常好。建筑的体量、空间、设备、最终形成的建筑空间尺度要有一种意味,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属于艺术范畴。

建筑对我来说是一种材料,和我画画或做装置一样。就像有时候发现描述一个东西用照片比绘画好,建筑是表达艺术观念的一种工具。艺术能够在做建筑中关注更深的问题,超越了建筑的本身的经济性和技术性等基本因素,建筑技术都是传统技术上的重组上是可以解决的,真正有意思的有价值的东西是艺术观念问题,随时随地会有新的条件产生。我对建筑兴趣在于,期待新的问题产生,可以通过艺术方式理解,就会同建筑设计方式会发生碰撞,这是一个平衡和磨合的过程,有时候是通过建筑去说话。

建筑和艺术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如果怀着艺术的思想做建筑效率会非常低。我们工作室做过的东西一般不再做,工作室始终保持这种规模,顾及商务繁琐的事务再去考虑艺术问题,没有精力去做更大。凡是做工作室的建筑师每个人都有艺术情结的,按照艺术的方式做建筑是一种追求。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