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找寻世博记忆  > 正文
世博给我们留下什么?
发布时间: 2010-11-12   来源:网友火生土克水投稿  转载自: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戴俭

世博会给人的整体感受还是不错的。中国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已经完全有能力汇聚全世界建筑师的力量了,全世界的设计师们将各自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在本次世博会加以展现,为我们与世界建筑建筑文化的接轨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此外,各个国家对世博会也非常重视,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高水平的,确实反应了国外建筑师很多创新的思维、前卫的观点甚至是带有哲学性的东西,包括对世界未来发展的认识等。不仅是国外,我们中国建筑在世博会上也展示了自己的特点,水平也是很高的。

我们的优势在规划层面,世博会的整体规划是由我们国家做的,从实际情况以及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的情况来看,我们在规划方面还是很有优势的,规划更能体现出对建筑整体的理解和对当地情况的了解。

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模型(图片来源:百度)

建筑与时代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是在认识方面,第二是在技术方面。如今,我们的认识虽然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但仍有些缺陷;而对于一些基本的建筑技术我们都能灵活应用,但精细度还是不够。另外,有时候即使我们认识到这件事情了,也掌握了这种技术,但外界条件是否允许我们去做,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建筑反应的是形而上学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比如世博会中心博物馆,现在来看,选择这个方案肯定是必然的,也许还有其他好的设计方案,但是在世博会这么大的场地的正中心、在这么重要的位置,我们最终的选择肯定是不会出格、中规中矩的。而且。这个方案还是“镇得住”场面的。这些和中国文化有关,比如我们在天安门广场上设计建筑,肯定不应该有太夸张、前卫的东西。其他建筑如厂房的改造等,中国的建筑还是不错的。有些建筑从想象力角度出发也是非常优秀的,比如对废旧材料的利用等。在其他国家的展馆中,实验区的几个建筑还是很好的,比如英国馆、德国馆、丹麦馆、荷兰馆都非常好。

世博会丹麦馆(图片来源:百度)

世博会各个场馆毕竟是一个理念或者模型,要是把这些建筑付诸实践还是需要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支持。包括低碳、生态技术等理念,这是需要国家集中全力去做的,这其中也存在各个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需要看我们各级主管部门提高认识,或者是改变看问题的角度,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来推行。这些理念并不是通过做一两个建筑就能实现的。包括欧洲发达国家的一些理念,也同样是不容易实现的。

世博会至少会在行业中起到引领作用,会在社会上引起大家对建筑的重视。一些理念在业内人士看来不足为题,但要让全社会认识这些问题,不通过这样大型活动的推动是很难做到的。从这个角度讲,世博会的召开是很有价值的。另外,此次世博会的影响力还在于国家的政治、社会形象等方面。因为在世博会没有开幕的时候我们已经了解了低碳、生态的概念,但世博会召开后,这些概念可能会处于一种激情的状态,或者说是让其影响力更大一些。但要真正在某些方面起到转变作用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这种情况在世博会之后的短期内也不会有特别的转变。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