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很多海归建筑师回到祖国成立设计事务所,与大院开始抗衡。他们在国外留学期间,学习了先进的理念,接触过非常前沿的技术,最主要的是他们希望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这就是他们的追求,而中国是实现梦想最好的地方。
这方建筑正是海归建筑师创业的代表,三位合伙人对未来充满信心,自成立以来越来越多的甲方认同了这方建筑,市场越来越高的接受度。畅言网近期采访这方建筑合伙人傅东,听他讲述合伙人之间合作的优势,独特的设计理念以及事务所未来的发展规划。

这方建筑合伙人傅东
畅言网: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所在的事务所发展历程?
傅东:这方成立于2006年,由杨庆琦和赵仲贵注册于美国纽约。从06年起立足于北京,在中国开展业务。目前公司大约有30名建筑师,主要业务涉及北京、武汉、青岛、长春、沈阳等城市。经过08年金融危机,公司业务重新进行了调整,由原来住宅地产项目为主转为研发办公园区类项目为主。
畅言网:对许多事务所而言,核心领导人物的互补性是合作的基础,明确的角色分工是合作的前提。你的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分别担任什么角色?这种合作的优势是什么?
傅东:不同于其他许多事务所,我们三位主要合伙人并不是互补性的合作。源于公司成立之初,我们三人是因为对建筑设计的共同热情走到一起,大家对建筑设计都怀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所以直到现在,我们三人的合作基本是平行的关系。这种合作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内部管理和市场方面没有专人负责,效率较低。
畅言网:目前很多国内年轻的设计事务所,希望能创作出激动人心的作品。您认为追求的激动人心的建筑是什么样子的?
傅东:我们毕业十七八年,年龄已经到了四十岁。相比于更年轻的事务所,他们可以紧跟当下设计界的最新潮流,熟练运用最新设计软件,希望创造出激动人心的、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我们的追求不在于每一个作品都能激动人心,而在于让其成为之于使用者和环境最合理的存在。
畅言网:做设计的时候,事务所的设计理念是怎样的?还是说根据不同的地域、根据不同的环境做出不同的变化?
傅东:设计理念肯定是要包括对地域、环境等外部条件的考虑,还要融合使用功能的需求。对我们的基本理念来说,上述考虑是最基本的部分。

生物城研发办公楼
畅言网:您如何看待三维技术、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发展?
傅东:这些技术的发展能让建筑越来越脱离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模式,可以模拟自然,给建筑更大的可能性。但是无论如何,结构的基本受力模式中重力永远是垂直向下的,所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目前看还是水平、垂直的受力体系。另外一点,三维和数字技术基本还是关注形式的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
畅言网:有的事务所随着自身发展和人数的增加,在管理上可能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你们在这方面有没有考虑某种倾向?或者说将来有可能怎么做?
傅东:小事务所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扩大规模的问题。现有工作室的模式不适合更大的规模,这主要源于合伙人作为主要设计人直接负责每一个项目组的工作。这就面临一个抉择,是建立新的体系,突破原有管理瓶颈,引进更多有实力的主创建筑师和项目建筑师,还是继续保持合伙人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也是个性化事务所和商业化公司之间的分野。对于这方目前来说,无论从项目数量、人员规模还都比较适合工作室的模式。长远地看,也许我们会在上述两条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畅言网:在市场主宰下的建筑设计,有相当多的时候建筑师是无法掌控的,这似乎是很多建筑师遇到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你采取何种态度?为了使建筑最大程度地能达到设计师的预想结果,你们在和业主沟通的时候有什么技巧?或者说有什么策略?
傅东:首先遇到一个尊重和理解建筑师工作价值的甲方比任何技巧和策略都更有效。如果甲方清楚地意识到好的建筑设计为项目带来的附加值,这种沟通就会自然变得顺畅。根据这些年来在国内的经验,我们对甲方也有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由此判断是否可以合作。另外一点就是用我们的真诚、敬业的态度赢得甲方的尊重。当我们用二倍于其他公司的时间做出更好的设计,当我们比施工图单位更经常出现在工地现场,而这么做并不是出于刻意,而是发自内心时,我们就不需要更多的技巧了。
畅言网:对于事务所今后的发展方向,你们三个有没有一个共识?就是将来你们的事务所是朝思考型发展,还是会随着逐步的壮大,接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
傅东:大型公建和思考型事务所并不矛盾。做大型公建一直是我们的追求之一。

新能源基地展示中心
畅言网:您个人对中国城市弊病的问题多有关注。您对此有什么样的思考?
傅东:中国城市发展的弊病太多了,这不是建筑师做出几个好设计就可以解决的。往小了说这是一个城市规划层面的问题,往大了说就是政治和文化层面的问题。需要全民素质的提高,决策者意识的改变。
畅言网:您如何看待王澍获得普利茨克奖对中国建筑师的意义?
傅东:正如王澍自己说的,他是一个体制外的“业余”建筑师,这可能道出了他获奖的关键之处。当下体制内的建筑单位和建筑师做不出能传世的东西,因为这个行业和整个社会一样浮躁。只有脱离于体制的束缚,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做出好东西。从这个角度,国内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设计师屈指可数。所以王澍的获奖其实不具普遍意义,代表不了世界对中国建筑界的认识。对于年轻建筑师和学生来说,倒是一个最好的激励和价值观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