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张江高科技园区
发布时间: 2012-12-11   来源:网友流年┈━═☆投稿 

16年前还只是阡陌乡野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如今已汇集了近1200家企业和90000多名高科技人才,拥有授权专利1571件,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400亿元,成为了我国科技园和高新科技开发区的标杆品牌。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依托大学校门外电子一条街起步,自由发展壮大的生长轨迹不同,张江高科技园区从孕育选址开始就秉承规划先行的思路,发展历程被深深打上了规划的烙印。通过对张江高科技园区规划实践的历史回顾,可以总结出一些适用于我国科技园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

1 规划选址

20世纪80年代末的浦东新区,除了黄浦江沿岸的造船工业及居住公房就是大片的农田和村镇,几乎没有能够与科技二字沾边的资源。尽管如此,浦东开放的总体方案仍清晰地指出,科技创新是21世纪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引擎,高科技园必须成为浦东新区的重要功能区之一。浦东科技园的选址方案几经反复,最终选定张江,这与张江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是分不开的。

张江位于浦东的几何中心腹地,与浦东的几大重要功能节点——西侧陆家尊金融贸易区、北侧金桥出口加工区、东侧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孙桥农业示范园区的距离平均适中,并且正处于上海市虹桥机场-人民广场-外滩和小陆家嘴-浦东机场的东西发展轴线上。张江的西侧和北侧紧邻内环线延伸段,不仅与浦东的内城区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可以方便地通过杨浦大桥、南浦大桥直达浦西,大大拉近了与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先天缺乏大学资源的不足。张江的东向和南向则是广阔的农田村镇,为园区将来的拓展留有充足的空间。此外,张江现状为成片的农田河网,没有大型污染企业,自然条件良好,也符合科技园建设对环境品质的要求。

2 结构规划过程回顾

2.1 1992年的结构规划

虽然选址方案已经明确,但考虑到高科技产业启动的条件和契机,张江高科技园区并未像陆家嘴、金桥和外高桥开发区那样紧随浦东开发开放的号角被列入第一批开发区域,而是在浦东开发两年后才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92年12月,上海市委批准了《张江高科技园区结构规划》,明确了17KM2的规划用地范围,将园区界定为“集科技、生产、销售、培训和与之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正式拉开了张江高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的序幕。

结构规划将园区用地自西向东划分为管理服务和大学科研区、工业区、居住区共三大功能组团,彼此平行布局;位于中部的工业区约占园区总用地的2/3,将管理服务和大学科研区与居民区完全隔开;园区采用了大环串小环的路网结构,使得各个功能组团呈现各自为政的内向式格局。总体上说,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第一个结构规划并没有真正体现科技园的规划精神,只是将高科技工业区与居住区、配套区简单地拼接组合在一起,各个功能要素之间缺乏关联和互动。

2.2 1995年的结构规划

1995年由上海市规划局批准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结构规划》对1992年的结构规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第一,对用地功能进行结构性重组,大幅度增加了居住用地和科研教育用地,其中科研教育约占园区总用地的1/6,居住用地的比例几乎高达1/3;第二,布局形态从上轮规划的平行组团式调整为楔形组团式,将居住用地延伸到园区中部;第三,园区的道路系统从原来的组团式环状道路体系调整为网络状结构,加强了不同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并提出将轨道交通线引入园区、设置站点的方案;第四,围绕轨道站点和居住区中心设置了两处较大规模的集中商业,同时每个功能组团内都设置了两处较大规模的集中商业,同时每个功能组团内部设置小型的集中服务配套;第五,园区中部规划了大型绿地景观空间,并沿路、沿河伸展到每一个功能组团内,并且规划还明确要求绿化用地总占地面积比例不得低于4更要强调高质量的绿化景观环境等。但是,受到园区开发支出招商进度缓慢,筹集资金压力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本轮结构规划设置了过多居住用地,特别是在园区西北角规划了高强度开发的商住综合用地,似乎偏向了房地产开发。尽管如此,1995年的结构规划已经搭建出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基本建设框架。

2.3 2000年的结构规划

张江开发的最初七年里共引进项目88个,完成土地开发面积约2.8KM2,大大落后于陆家嘴、金桥和外高桥等开发区。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聚焦张江”的重大决定,决心聚焦更多的力量推动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加速发展。

2000年初,上海市规划局批准了新一轮的结构规划。此轮结构规划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明确提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主导产业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软件设计;第二,将距离市区最近的功能组团规划为技术创新区,由张江集团公司统一建设低密度,环境优美的孵化楼群,为进区企业提供标准化办公场所,快速积聚人气;第三,继续缩减一般技术产业区用地,将科研教育区的用地范围扩大到园区总用地的1/4,突出高科技园区的科研特征;第四,进一步强化各功能组团之间的绿化环境,优化园区景观环境;第五,将轨道交通线继续延伸贯穿整个园区,并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形成以生活服务区和主题公园为主的核心区;第六,将园区的规划用地扩展到25KM2,为园区划定了向东、向南两个方向拓展的用地。

2000年的结构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科技研发特征,特别是技术创新区的规划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和推动了张江作为高科技园的形象建设。至此,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规划结构框架已经完全搭建成形,开始进行全方位的开发招商和功能建设。

3 详细规划回顾

“聚焦张江”的决策实施后,伴随着项目引进和功能建设的不断推进,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详细规划进行了多伦编制和反复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功能组团的调整。为了抓住全球产业更替,梯度转移的机会,快速搭建产业优势平台,张江高科技园区以三大主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软件设计为主,采取多产业基地齐头并进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充分调动了各方资源,效率好,见效快,而缺点是土地资源被分解到各个基地中,土地开发呈现遍地开花的格局,政府对于存量土地特别是集中成片的存量土地的统筹调控能力大大减弱。因此,当新的功能组团需要一定规模的集中土地时,园区只能提早动用发展备用地,否则就要打破原有的规划格局。2003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原定于2005年后在开发的发展备用地中划出两大功能组团,一是用于建设集成电路的产业基地,另一个是用于建设动迁房基地。2005年,软件园三期明确选址于原规划的中央生活服务区。

(2)道路系统的调整。根据规划的方格网道路体系,园区内产业地块的大小规模比较均质,基本上在5-10hm2左右。这种地块规模可以满足绝大多数项目的要求。单元去引进的少数灯塔型项目往往要求用地面积较大(20hm2以上),并且要求相对独立封闭的项目用地,因此需要对园区的部分道路红线进行调整以满足用地要求。

(3)用地功能的调整。随着张江园区知名度和土地开发成本的不断提高,张江的高科技产业类型也在逐渐向更高附加值的上游研发和下游营销环节转移。反映在用地功能上,就是园区里的工业用地比例逐渐降低,研发、商业和居住等用地比例不断提高,城市化功能进一步加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土地开发成本的攀升及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变革,出现了部分研发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的现象,这反映出市场投机的动因并非规划发展的趋势导向。

(4)规划参数的调整。早先人们对高科技园区形态的认识就是低密度,花园工厂的硅谷样式,因此2000年的张江园区结构规划批复明确规定,科研教育区容积率不大于0.55,技术创新区容积率不大于0.85,科技产业区容积率不大于1.0,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低。但在随后开发建设和规划神话中逐渐发现,硅谷样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的国情,张江高科技园区一方面要在环境景观和空间尺度上营造“园”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做足土地集约使用的文章,提高净地块的开发强度。目前,张江高科技园区确保绿地面积和公共景观环境的同时,地块的容积率大部分都在1.2-2.0左右,达到中等开发强度。

4 高科技园区的规划特征总结

目前国内外对高科技园区的研究大多关注产业经济,创业精神,动力机制等软要素,规划方面主要集中在产业地理学和城市空间布局等宏观层面,关于高科技园区内部形态规划的系统性研究较少,这也许因为人们认为高科技园区的规划和一般工业园或办公区规划相比并没有太多不同。尽管如此,通过对16年规划实践的回顾研究,张江高科技园区在从“高科技工业园”到“高科技园”再到“科学城”的功能转变中,还是体现出一定的规划特征,可供国内其他科技园规划借鉴。

4.1地块规模层级化

高科技园区与普通的工业区或办公区相比的一大区别在于,高科技园区的产业相关度较高,往往围绕某个产业领域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形。这种产业集群的金字塔体系是要求产业用地内的地块大小不应过于均质,也呈现出金字塔式的规模比例,局部设置大地块,或者预先考虑好小地块合并为大地块的可能性,为大项目的进驻留有空间,避免对园区整体空间的路网结构造成随意的破坏。

4.2用地功能复合化

高科技产业的定义之一为研发支出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及科技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大于产业平均值的产业。2006年,张江高科技园的科研人员和大学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19%和50%。与固定在工业流水线上工作的技工不同,这些高学历的研究创新人才往往不是朝九晚五的通勤族,他们的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地点很机动。高科技需要规划更多的休闲交流场所和便利商业设施,是园区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是具有活动的生命体。但是,科技园区的居住用地规划不能简单套用一般居住区规划的模式。

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规划实例来看,园区内的居住类型分为四种:一是用于解决当地农民回迁安置的动迁房,二是为园区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服务的较高档的商品住宅,三是学生和教职员工宿舍,四是最容易被忽略但实际需求越来越大的白领公寓。这四种居住类型的户型设计和配套要求上都各有特点,不尽相同,如后两种类型的住区可以无需考虑配套幼儿园等基础教育设施。因此,高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应当对多样化的居住社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区规划。

责任编辑: El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