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王澍
发布时间: 2013-09-24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据说,有一天,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站在3号楼数米高的门洞前往外看,突然说:“咦,这不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么?”王澍带着孩童恶作剧被发现般的惊喜答:“你发现了?”这就是王澍故意在校园里造了一幅“画”。王澍回忆,绘制二期的图纸前,脑子里整天都像在“过电影”,各个细节变成一个个分镜头,这样过了三个月电影,他最终只用4个小时就把整幅草图一气呵成。他自称这套工作流程是“胸有成竹法”。

“这些砖都是旧的,而且不同规格,新的旧的都有,这是新的,这是旧的,混在一起。我就想探讨,我们今天拆那么多房子,老房子,新房子,浪费惊人,怎么样把这个东西回收,而且要把它变成有尊严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回收,传统是有这种做法的。” 当各种学校、写字楼、公寓打着“人性化”的幌子建造奢华时,象山校区却反其道而行,不仅成本低廉—只及普通大学校园造价的一半—就连电梯、空调这样的现代化“必需品”也被限制使用,每栋楼里只有一小块地方设有空调,以供人们需要时使用。

宁波博物馆

“人要过一种有理念、有信念的生活。”王澍解释。

建筑界中有人认为,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的央视新大楼和王澍的象山校区是城市建筑的两个极端,分别代表了现代与传统两种发展方向。然而,普利兹克奖的评审辞中却写道:王澍的作品已然超越了中国城市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应当面向未来”的争论,它唤起了 “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所以,对于外国人来说,也是认可王澍建筑中那种“符号化”的中国传统美学意向的,毕竟,他建筑的形式是具有原创性的,操作的旧砖瓦也是独特的,反观一下中国建筑师圈似乎确实也找不出第二人。

文人的英雄色彩

“首先是个文人,业余才是建筑。”

从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到1998年开始读博士的这10年时间里,王澍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投入建筑设计工作,而是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在这个沉寂的十年里,王澍依然每天坚持着他大学时养成的习惯,大量读包括建筑学以外读书,静下心来写毛笔字。

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他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喜欢和朋友“谈论石涛,追思徐渭,菲薄毕加索,赞赏杜尚”,他曾在晨曦初露的校园,用大棉袄裹上一捧石榴花献给喜欢的女孩,这个女孩后来成了他的妻子和事业搭档;他会对着一张老照片而潸然泪下,照片上是1900年的北京城俯瞰;在同行纷纷到欧美镀金时,他只沉浸于自己的隐居世界,和工人一起亲手筑房子。

“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在中国的大地上背包旅行,与农民工一起工作和生活。”这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王澍的心路历程中难以磨灭。“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个饭桌上全是工匠,硕士毕业的自己,每天都和工匠真正生活在一起,说是工匠,其实是农民工,这个社会的最底层。有那么一刻,我恍然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已经发生了这么大的改变。”

而这种改变却意味深远⋯⋯

“在一百年前的中国,造房子的人只是工匠,没有今天意义上的建筑师。我最喜欢的建筑是那些匿名的,似乎是没有建筑师的那种普通建筑,我经常被这样的东西所打动,那里面浸透着人性,普通人的人性,我想象的继续要走的道路,是走回普通的民众去,做出那种不露痕迹的、散发着人性的建筑。”我就开始意识到在历史中,民间的普通人都能建出美丽的建筑;但有趣的是,我们的新城市、新建筑却很糟糕。如果这是专业建筑师干的,那么我甘于业余。所以我把我的工作室命名为业余工作室。在这个时代,我选择站在不知名的人民大众行列中。”

“我走另一条路,”他说的很是决绝,“这条路即为‘重返自然之道’。”

梁文道曾这样评价王澍的作品:“一方面具有很鲜明的中国情结;但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英雄主义色彩⋯⋯

而极度的“个人英雄主义”,幻想着用一已之力来拯救中国建筑,扭转大局的说法,却也是对中国建筑现状的一种批判。就比如说 2009年9月正式开街的南宋御街改造。在这条南北长4000多米的古街上,王澍再一次实现了他一直坚守的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

在2007年王澍最初接手设计南宋御街的时候,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非常地破败,就是感觉大家决定这个地方不要了,商店已经很少了,就剩下一些卖便宜货的,墙上的灰都是一块儿一块儿的,油漆都剥落了,很少人,街上总是稀稀拉拉的,晚上只有几个像鬼火一样的路灯。但其实这个是杭州老百姓的一块心病,这条街。 这条街原来那么著名,很多人生活里的回忆,都有很多回忆在这个地方。我要做的就是恢复记忆的一部分。”

摆在王澍面前的是改造南宋御街的种种难题,他首先带领着美术学院的两百多名师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地调研,通过调研,改造这条古街道的思路逐渐明晰。与此同时,他还需要不断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之声和解决设计之外的很多问题。

“我记得有一次在市政府开会,我在会议上用非常激烈的口气对着市委书记说话、发言,我说整个杭州城你看一下,不是说这条街是破烂,看一下过去20年杭州市中心区的建设,我说这就是整个一堆的大破烂。恰恰是这条街看上去破⋯⋯”王澍仔细想了一下,又摇摇头,笑了一下,语峰一转,“但它还保持着一个美好城市的远远的一种影子,我们能看到有可能使得我们恢复对好城市的感觉。所以这条街并非单单只是作为一条老街要保护,这是杭州市城市复兴的开端,所以当时我记得我去上厕所,有几个下层官员跟着我就进了厕所,说王老师,这个市政府大楼里头从来没有人敢这样对市委书记说话的,你是第一个。”王澍谈起这段经历, 皱着的眉头感觉到了历经的口舌之苦。

当设计师的理念,从脑子里面变到纸上,再变成现实,这里面最关紧的因素,恐怕不是你的设计。而是一个人的坚定信念,或者说那份仅存的英雄主义色彩⋯⋯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