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王澍
发布时间: 2013-09-24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哀莫大于心死

在某一个时刻,王澍几乎同时收到了一条好消息,一条坏消息。

好消息来自妻子,她打电话告诉正在洛杉矶讲学的王澍,他获得了此次的普利兹克奖。

坏消息来自朋友,一个画家给他发来一条彩信,彩信的照片上是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老3号院,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被拆得一片狼藉。

“我希望这次获奖能够影响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关注中国本土,同样也希望年轻一代的建筑师能够明白,中国的发展不能以拆除历史为代价。”这是知道自己获奖后王澍的反应,而对于被拆掉的梁林故居,“第一反应就是想哭,没有愤怒了,已经愤怒过无数次了。当然,愤怒是不能解决中国城市建筑的现状的,每当触及这个话题,王澍说的似乎有点悲观:“我就是一句话,哀莫大于心死,我基本是绝望的,多少有点像是最后的悲壮。

北京四合院

王澍小时候生活在北京建国门附近一个小四合院中,在四合院外,极目都是农田,没有任何建筑,看得到城市边缘。改革开放后,老家旁边建起建国门立交桥,他回到北京,发现故乡已陌生到恍如他乡。“今年这个四合院就要拆了,拆完之后,北京跟我再没有关系。”10年前,他在杭州一家书店翻到一本老相册,一名传教士拍摄的1900年的北京,顿时潸然泪下:“当时的北京多么美,比巴黎还美,现在呢?掉到一个东南亚国家的状态。这几十年究竟在干什么?”在王澍看来,现在中国城市结构支离破碎,每栋高楼大厦就是一片“殖民地”。

但是,王澍话锋一转,“我这个人是不愿意轻易服输的,哪怕是最后的努力,中国文化的保存,哪怕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像王成一样说向我开炮,中国其实到了这个程度了。”说到这里,王澍变得严肃起来,极具学者风范,当然更像是一个文人教士。

“等我把钱挣够了,就像你这么去做”,“等我拿到副教授,就像你这样生活”,昔日同窗这样说,但王澍不以为然,“在那条路上走得太久,沾染了一身习气,就回不了头了。我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文人。文人是有风骨的。什么叫做风骨,哪怕你给我摆一堆钱在面前,这个项目我认为你没有想过如何贴近社会、文化传统,老百姓的生活,而仅仅只是一个房地产的项目,我就直接拒绝。我一年只接一个项目,不过,因为大家对我的认可和诚意,我现在考虑一年接两个项目⋯⋯”

谈及此次获奖,他说,他并不指望会对中国建筑界带来任何变革或影响,但或许大家可以意识到:“在这种状态下仍然可以思考,仍然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说罢,眼前这位功成名就的设计师放怀大笑开来,总是这样,他会很认真的跟你讲一件事情,但是却又不肯说得那么明白,当你觉得自己已经有一点点懂得的时候,他又突然把自己绕进去,带一点点的自嘲,但是这种味道,却又让你与之深聊的念头欲罢不能。

先“哲人”后建筑

王澍的神秘,在于他的胆大心细,捉摸不定,一件黑色丝绸唐装穿上身,少了年少的轻狂,多了几分从容淡定。在每个年代里,他总能用自己的方式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不近也不远。太远了,你就忘记了;太近了,就大众化了,王澍总有方法让你对他记忆深刻!比如,当各种建筑师都赶着网络大潮玩微博时,王澍还不会上网,他甚至也不会CAD,象山美院一期的CAD还是他抓董豫赣窝在西湖旁一破烂小别墅里画出来的,他还是坚持以铅笔作图⋯⋯

对于这样一个不走常规路线的人,走在边缘,或者走在多样性夹缝中的人,在看完他的作品,听完他的故事之后,你是否可以更加宽容地理解异类的声名?包括那篇他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为硕士论文命名的《死屋手记》,虽全票通过,却因其言行“狂妄”学校未授予其硕士学位。但藏在东南大学阅览室的论文副本,没过几年就被学弟学妹们翻烂了。

有人说《死屋手记》像个预言,前瞻了中国建筑界未来的20年。

20年后,王澍从学生变成了老师,并依然保持了学生时代的“另类”。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的学生,要从锯木、挖土、砌墙学起,五年本科学习的重要目标是逐步掌握成为一名工匠的能力。象山校区15号楼的天井里有一堵矩形的墙,每年都是上一拨学生砌完,下一拨学生再推倒重砌。

在王澍看来,这并不是以培养工匠的标准来培养建筑师,相反,正如作曲家需对器乐音色和演奏技巧娴熟掌握后方能谱出名曲,能够对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信手拈来,正是成为一名优秀建筑师的基础。少了这两方面的知识,再好的创意也会在实践过程中大打折扣。王澍是在力图恢复一种“想象中的”传统建筑教学,因为中国古代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建筑教育”。而在他看来,一个建筑师首先要有某种一以贯之的思想,然后不断用建筑去表达。所以,成为好的建筑师之前,首先应当成为一个“哲人”。

抛开王澍的作品不谈,他本人无疑是努力的,潜身白丁鸿儒,踏遍各国尘土。同时,王澍还是克制的,十年不设计建筑只为“忘掉前十年”学的东西,能够在中国建筑业发展最快的10年抵挡住诱惑,锚固在杭州周边,专心走自己的路,确实很难得!在此次获奖之后,王澍必定会有更多项目,不过,要是他收不到旧砖旧瓦了怎么办,毕竟那些东西是有限的,那他岂不是不能再用“瓦片墙”了?还是他会带来原创性的形式和“另类”材料?带着期待,我们默默关注。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