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设计我们的校园  > 正文
清华大学校园空间及建筑演变
发布时间: 2010-10-22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次年1月,更名为“清华学校”。这样,在这个昔日的皇家园林里,一个全新的洋式学堂建立起来了,翻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School-College-University

清华从一开始就没有满足仅仅作为一个留美预备学校而存在,这从清华学校的第一个校园规划中就可以看出来。建校伊始的1914年,周诒春校长延请美国建筑师墨菲(H.K.Murphy)和丹纳(R.H.Dana)组成的Murphy&Dana事务所着手校园规划,当时规划了一个八年制的留美预备学校和一个四年制的综合性大学,不过大学部并未实现。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可以从规划图上看出清华早期规划者的远大抱负:规划的大学不仅有新的图书馆、理学院、医学院和农业实验场,甚至还有一个4000座位的礼堂,无不显示清华学校日后将走上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道路。

清华大礼堂(图片来源:百度)

1914年的规划大概是墨菲这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筑师初次介入清华校园的建设,他在清华移植了当时美国流行的学院派艺术校园的布局。不过,初来乍到,规划手法也略显生涩,建筑师用规则式园林的设计方法,利用建筑轴线来控制园林布局,与以柔见长的中国古典园林结合甚为生硬,此外,规划图中大量东西朝向的建筑,显然也忽视了中国建筑文化中对朝向的重视。尽管如此,墨菲对清华校园的建设贡献颇大,随着1916年“四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体育馆和图书馆的陆续开工建设,也意味着首次校园规划图中的留美预备学校部分得以基本实现。直到现在,这批建筑还是清华园中最隽永的校园风景。

清华大礼堂取法美国总统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亲自设计的弗吉尼亚大学(UVA)大礼堂,古罗马帕提农式(Pantheon)的穹顶和古希腊爱奥尼柱式构成的门廊相结合,传递着浓重的学院气息。历史学家何炳棣对清华和弗吉尼亚大学的两处礼堂进行了比较,认为清华大礼堂还更胜一筹,“清华的大礼堂,因有南面无限的阳光和开阔草坪的‘扶持’,显得格外‘洵美且都’”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在这位出身清华的历史学家的心中,清华大礼堂是中国最美的古典西式建筑。对于万千清华学子来说,肃穆庄严的大礼堂又何尝不是他们一生的情怀所寄?

四坡顶、红砖墙、花岗岩勒脚三段式构图的科学馆是科学精神的殿堂;用代表阳刚之美的多立克柱式组成门廊的罗斯福体育馆,孕育了以马约翰先生为代表的清华体育精神;图书馆更是因为后来两位清华校友杨廷宝和关肇邺先生所主持的两次扩建,被誉为“天衣无缝的艺术品”。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从“留美训练学校”(Training School)到“帝国清华学堂”(Tsinghua Imperial College)再到“国立清华大学(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这个发展历程跃然建筑图纸之上。清华的早期建筑和规划,是“用建筑写历史”的一个典型例子。

人间的天堂

何炳棣先生曾这样款款深情地描述三十年代的清华:“如果我这生曾进过‘天堂’,那‘天堂’只可能是1934—1937年间的清华园。”(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三十年代的清华园,大师云集,大楼精良,是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校园建设,与两位建筑大师息息相关,即杨廷宝和沈理源两位先生。

1930年,受罗家伦校长委托,清华1921届校友杨廷宝所领导的基泰工程司主持了清华的规划,建成了生物馆、气象台、明斋和图书馆二期,被称作“又一四大建筑”。和清华原有建筑一样,这批建筑采用西洋古典建筑的布局,其中,生物馆接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的捐款,规模最大。在这次规划中,主要是用西方规则式园林的手法改造近春园景区,当然,这个规划未能实现也属“焉知非福”,要不然,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曲曲折折的叶子……”这一胜景就再也无法重现。

清华大学景观(图片来源:百度)

1931年,受梅贻琦校长委托,天津华信工程司的沈理源先生开始介入清华校园的建设。沈先生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化学馆,仿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化学馆设计而成,立面以竖向线条构成,属于北京为数不多的艺术装饰派(Art Deco)建筑之一。建于1932年的静斋宿舍楼则完全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形式追随功能、立面简洁去装饰。他在清华的作品还有机械工程馆、航空馆和新林院等。此外,清华的西校门,虽然暂时没有考证出其设计者,但是从其简化的艺术装饰派构图以及建成时间(建于1933年)推断,当是出自沈先生之手,这座面朝西山的校门,简洁又富有韵味,堪称我国新式大学中的最佳校门之一。

梅贻琦校长在1931年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成为中国教育界广为传诵的名言,而他确实也是这句话的身体力行者。在他掌校时,清华经费充裕,但所建的建筑大都采用砖混结构,风格朴实、谦和,不似新老“四大建筑”那般恢宏。这些建筑也见证了清华工学院从初创到辉煌的历程。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外形简洁的建筑逐渐透出厚重的历史感。每到深秋,机械工程馆在金黄明净的银杏叶掩映下,宛若一幅水彩画,美得让人心醉。

走向新建筑

1938年,清华与北大、南开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据说,时任联大校长的梅贻琦请同在昆明的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林徽因设计联大校园,但由于经费一减再减,尽管梁先生已经五易其稿,最后校委会依然不得不决定采用茅草屋作为校舍。1945年,抗战胜利。由于清华园被日寇破坏甚重,从抗战胜利到1949年,清华校园建设的重心在于修复原有建筑。

1946年,梁思成先生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从这里走出的子弟兵对母校的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952年院校调整前,清华、北大和燕京组成三校建设委员会,其中的主要建设力量便是清华的学生,两年内,建成了第一教室楼、西阶梯教室和号称“远东第一木结构”的西大饭厅等建筑。但遗憾的是,当时的建筑标准不高,所以这批建筑也已经陆陆续续地退出历史舞台:2002年,为了建设医学院,拆除了西大饭厅,享誉北京高校的“西大狂欢”永远成为的回忆;2006年,近春园景区北扩,荷二宿舍被拆除;2007年,为了建设消防水池,西阶梯教室被拆除……

清华大学主楼是当时中国大学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图片来源:百度)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