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设计我们的校园  > 正文
校园建设 标准与逐高
发布时间: 2010-10-20   来源:网友桥投稿  转载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6A6工作室主任兼总建筑师 

当今的中国处在经济急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转型期,人们在对传统教育体制和模式回眸自审的同时,也对我们教育建设的未来进行着许多新的思考和探讨。正如陶西平先生所说,这是时代对教育的考验!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6A6工作室主任兼总建筑师王小工

从事多年基础校园教育建筑的设计实践,工作中有幸与许多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们一起沟通和研究探讨校园的建设。这些让人们从内心无比敬重的教育家们,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顶梁柱,多年来开拓进取、鞠躬尽瘁,引领与推动着一所所学校不断发展和奋进,毕生的最大心愿莫过于办好一所学校。教育建筑设计实践中,我们也时常从自身的专业角度期待和考问自己:设计一所好学校首先应关注什么?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本文试从两个角度谈一点个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校园建设“逐高”的关注点

现实中,许多校园建设投入资金的多少与硬件设施水平的高低似乎成了衡量学校建设水准优劣的核心评判标准。硬件标准的逐高就成为当今校园建设中一种水平相互攀比的杠杆。这里并不希望一味指责校园建设中使用方对高标准教学设施的期待,然而中外诸多教育家们的成功教育实践表明,校园建筑设计的着眼点首先应当放在如何充分表达和挖掘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承上,放在如何实现教育建筑功能性和文化性的建设与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相契合上,放在如何建立和促成师生与校园环境文化之间的情感互动、和谐共生上。一座校园的文化不是空洞的事物,它不仅透过校园建筑空间环境等各种物质形态表达出来,更体现于学校全体成员和各个组织团体的行为方式中。如果说建筑空间环境作为人们行为的载体,两者之间能否形成 “对话”就理应成为设计追求的核心目标,也应是校园建设中水平相互逐高的核心杠杆。

关于“标准”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教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纷繁的教育思想流派和教育模式、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办学规模都使得今天的教育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设施的建设面对诸多不尽相同的新问题、新情况、新任务。然而,大量新建学校的设计实践往往首先面对的是一份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学条件标准任务书和不负责未来学校运营与管理的各级教育基建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未来建成的学校是否符合待定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硬件的空间功能设置是否与未来教学要求和教学模式相匹配,都不得而知。相关部门主管是主而不管,设计人员则是无的放矢做设计,这也难怪许多新学校在入住之后不多时便要“二次更新”了。回眸反思,用主观上的“标准”对应客观上的“非标”,这样的“标准”是否还“准”?

教育资源只有建立在教学设施和设计理念与每一个办学个体差异相匹配的前提下,其真正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